康師傅落戶石河子開發區--一碗麵故事

時間:2005-08-19 14:00   來源:新華網

   “一碗麵”故事A:一冷一熱

    2002年4月11日,新華網披露:《康師傅在石河子建國內最大方便食品企業》“4月10日上午,新疆最大的臺商獨資項目在國家級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工奠基。頂新國際集團康師傅方便食品項目總投資6500萬美元……年銷售收入12億人民幣,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方便食品生産企業。”

    一石擊起千層浪,各大主流新聞媒體追蹤聚焦出了“康師傅在新疆的一冷一熱説明瞭什麼”等系列報道。

    一冷一熱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嚴瑞祥先生乘論壇會之機,考察了人居環境飲譽海內外的西部名城石河子市,他陶醉於新城的瑰麗之美。時針指向24時了,嚴先生仍在招商局兩位處長的陪同下,參觀著現代化糧油加工廠等。回到賓館,嚴先生就打電話,讓康師傅在西安的公司派業務員到新疆考察建廠的事。

    不足三日,招商局幾路人馬各顯神通,深入調查了農場、牧場、加工廠、醫院、大學、自來水廠等與康師傅速食麵相關的所有産業鏈,撰寫出了《關於石河子投資大環境的調研報告》、《關於石河子速食麵原材料的調研報告》、《關於石河子人力資源情況的調研報告》等5份材料。像這樣的材料,招商局在為“康師傅”這一項目服務的5個月裏,平均每月要拿出6份以上。

    第三天,從內地趕到石河子的兩位業務員,只是對照調研報告回訪核實了一下。旋即,他們的目標轉向考察的第二站,本以為石河子人會因此而不悅的。

    出乎意料,管委會主任馬新平和顏悅色地説:“新疆吸引人的地方不勝枚舉,你們應多走走,選上最理想的投資地方。不過,你們初來乍到,地方不熟,下一站我們派車送,一切安排好,你們洽談時,我們的人員一定回避。”

    康師傅這只“金鳳凰”只在烏魯木齊開發區盤旋了一圈兒,就説要打道回府。後來才明白,這裡有點“冷”。

    “一碗麵”故事B:厚地高天

    引康師傅落戶石河子,管委會一班人真可謂千辛萬苦、千言萬語、千山萬水、千絲萬縷;真可謂峰迴路轉、跌宕起伏、百折不撓、柳暗花明。

    在石河子建廠的可行性報告,分部向康師傅總部報了又報,每次都是“不同意”的批示。理由很簡單,康師傅的企業規劃慣例,不在非省會城市投資建廠。

    疑無路之時,當時的石河子市市長宋志國提出了“要做頂新事,先做頂新人”的要求。

    管委會主任馬新平在赴西安康師傅廠洽談時,在機場,他專門讓隨行人員吃另一品牌的速食麵,便於同康師傅交流時有新見解。要做頂新事,先做頂新人,功夫在詩外啊。

    招商局局長曾超泡在康師傅總部的時間加起來近3個月,他用頂新人的工作方式、生活習慣和國際化的辦事慣例精心公關,所送的每份報告都呈個性化,與康師傅的節奏合轍押韻。他以真誠的胸懷、靈動的思維和創業的激情,博得頂新集團行政助理的好評,那位在烏魯木齊長大的人,一度是曾超最難説服的頂新人,曾超以“咱們都是新疆人”挽回殘局,博得對方“這是我們新疆老鄉”的親切相稱。

    山重水復之時,招商局勉強從康師傅總部討來了一支不成為令箭的令箭:同意與市長會面5分鐘。

    人們推斷市長前往的概率為零。出乎意料,宋志國當即答應,明天就去會會頂新的高層決策者。

    實際上,宋志國的“要做頂新事,先做頂新人”的要求是給開發區管委會提的,也是給自己提的。他,了解頂新集團“誠信、務實、創新”的經營理念和“頂新人、中國情、國際觀”的價值觀;他,熟悉臺灣魏氏四兄弟的特點:擅長經營管理的魏應州,擅長交際、快人快語的魏應交,樂善好施的魏應充,創意十足的魏應行;他,知道臺商投資大陸的三大尖鋒人物,臺商登“陸”七規和臺商在大陸投資最常見的20個問題;他,學習了國家給臺商投資大陸的十大“助力”。

    2002年春寒料峭的一天,宋志國的車駛入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

    天津有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如今,一碗麵(康師傅速食麵)、一根線(摩托羅拉手機)、一瓶酒(王朝葡萄酒),成了天津人稱誦的新三絕。

    一碗麵與石河子市有緣分否?似乎全靠市長講故事的本事高不高了。

    18時整,宋市長走進了頂新國際集團董事長魏應州的一間不起眼的小會議室。

    一位認識曾超局長的接待人員問道:“這真是市長嗎?千里迢迢,就為了5分鐘也來啊?”曾超笑而未答。

    宋市長足足講了30分鐘的故事。

    5分鐘延長為30分鐘,這是一個好兆頭。

    “康師傅”就此真正相準了全世界最大的人文綠洲石河子市。

    “一碗麵”故事C:計程車司機的東道主意識

    “康師傅”在石河子開發區奠基的一天,總經理嚴瑞祥的專車不在身邊,他在石河子賓館搭乘了一輛計程車趕往開發區。

    “先生,您好面熟?”年輕司機彬彬有禮地問道。

    “是嗎。”

    “您是臺灣來石河子投資的吧?”

    “你怎麼知道的?”嚴先生驚異地問。

    “我是從昨晚的電視新聞上看到的……”

    等嚴先生付車費時,年輕司機執意不收,解釋説:“有您這樣遠道來的臺灣賓客乘我的車,令我高興,再説,您千里迢迢來石河子投資,為我市創造了就業崗位,應先感謝您才是。”

    等紅色桑塔納計程車消失在嚴先生的視線外,嚴先生才帶著一絲甜甜的幸福感邁向奠基工地。

    在這座恢宏而優美的新城裏,類似這位計程車司機的故事,可信手拈來。

    一碗麵的故事還有“榆錢解鄉愁”等,篇幅所限,打住。 (楊成棟)

     新華網(2004-12-17 )

分享到:
編輯:魏萌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