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奶茶”閨蜜的美食哲學
曾巧娟正在沖泡咖啡。(曾巧娟供圖)
“網紅”美食家
曾巧娟的咖啡館曾在3年前一夜走紅,這源自一條熱門微博。2012年10月,臺灣藝人劉若英在個人微博上,分享了閨蜜“為了理想,背井離鄉去了漳州開啟夢想咖啡館”的創業故事。這條微博後來被轉發超過萬次。曾巧娟是“奶茶”劉若英的閨蜜,在明星效應下,曾巧娟和她的咖啡館,成了漳州“網紅”。最多的時候,每天客流量超過200人。
在這之前,因嚮往更自由的生活,曾巧娟從企業離職,在臺北經營了12年的美容生意。她的丈夫王景弘是一家保險公司的骨幹。2008年,王景弘被派駐到福建,負責閩南地區的業務開拓,並與漳州結下不解之緣。
但曾巧娟不希望這樣的生活成為常態。“越來越多的臺灣夫妻兩岸分隔,丈夫成了ATM機,雙方鮮有感情交流,失去了家庭的感覺。”於是,夫妻倆決定一起創業。2012年,曾巧娟夫婦先後辭去高薪厚職,在漳州開起一家名叫“啡萊兒”的咖啡館。這個店名取自英語“fly”的諧音。夫妻倆希望,能夠將自己的美食體驗分享給漳州食客。
曾巧娟是一個美食達人。“她總是發明好多簡單而又美味的料理,然後教我。”在微博中,劉若英如此描述曾巧娟。
事實上,曾巧娟從小就對烹飪情有獨鍾,更視英國名廚傑尼 奧利弗為偶像。“他常常有神來之手,看到當季時鮮食材,便能信手拈來,呈現在餐桌上。”曾巧娟曾專門赴英國體驗奧利弗的餐廳,受到偶像的影響,她也形成了一套“不時不食”的美食哲學。她説:“尊重自然時令,原生態的食物才是最美味的。”
引入臺灣元素
相比起美國以星巴克為代表的快速咖啡文化,曾巧娟更青睞歐洲精緻、有人情味的咖啡館。因此,曾巧娟的咖啡館,隨處可見歐洲元素,那都是夫妻倆在旅行中收集來的珍貴物件。
最初的半年,劉若英的微博讓“啡萊兒”客流不斷。明星效應褪去後,曾巧娟開始花更多時間思考,如何引入臺灣美食文化。
在“啡萊兒”,入職滿3年的員工能獲得到臺灣旅遊的機會,但他們是帶著任務去的。“臺灣咖啡文化起步早,我要他們將臺灣的咖啡館走透透,並提交至少5份考察報告。”不僅如此,曾巧娟每個月都要回一次臺灣,蒐羅島內特色食材,並大包小包地扛回漳州。
因此,咖啡館的功能表上,隨處可見臺灣元素。産自日月潭的“臺茶18號”,是緬甸阿薩姆紅茶與臺灣野生山茶雜交而生的品種,茶湯帶有肉桂及薄荷香,被譽為代表臺灣紅茶的“臺灣香”;來自南投的特製梅子,經臺灣紅茶釀製,風味獨特,既可作為冰沙原料,也可用於搭配咖啡;讓劉若英唸唸不忘的臺灣松餅,則是店裏的主打甜品,是曾巧娟用自製松餅粉結合閩南麻糍,並配以冰淇淋製成的,臺味濃郁。
臺灣元素不僅僅體現在菜品中。不久前,在島內爆發的食安事件,讓曾巧娟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在“啡萊兒”,食用油只允許被使用一次。但用過的食用油如何處理呢?曾巧娟想到了臺灣知名環保組織慈濟。“他們擅長將回收的廢物進行再利用,近年來,通過利用廚余垃圾製成的手工皂、酵素等在島內很流行。”為此,曾巧娟特意學習了手工皂的製作技巧,並將其運用到店裏,分享給顧客。
拒絕“少女心”
曾巧娟的咖啡店剛剛走紅時,不少人慕名而來,希望加盟開連鎖店。但他們大部分是心懷咖啡館情結的文藝小青年,曾巧娟並未接受拋來的“橄欖枝”。
“不少文青開店,只是空有小情懷,沒有認真考慮過咖啡館要如何經營。”曾巧娟的自我定位是,“沒有少女心”的咖啡館老闆。在她看來,咖啡館不應該只是“小確幸”心理的避風港,她更希望用企業家精神來經營咖啡館,“充分考慮並照顧到本土消費者的習慣與需求,讓咖啡館更加接地氣”。
因此,在“啡萊兒”,處處可以看到在地化改造的痕跡。“剛開始,我們不經營主食,但發現一到飯點,客流量就少了。”曾巧娟決定走多元化的經營路線,她説,“大陸的咖啡人口雖然與日俱增,但消費強度依然有限,若光經營咖啡,不一定能撐得下去。”
從此,“啡萊兒”裏多了主食。為了避免外來菜品水土不服,曾巧娟還對菜品的口感做了本土化調整。比如義大利面,歐洲人習慣有嚼勁的口感,但閩南人喜歡煮得越爛越好。
有所變通,但更要有所堅持。曾巧娟一直推崇自然農法,堅持使用純天然的食材。但最初,漳州食客並不適應。“市面上的冰沙習慣用果醬,果味濃郁,但我們堅持使用鮮果,不少客人卻感到太淡了,不適應。”不過,令曾巧娟欣慰的是,在她的培育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同了她的美食哲學,並與她成為朋友。
如今,“啡萊兒”裏充滿了曾巧娟所嚮往的人情味。“忙不過來的時候,不少老主顧,會主動幫我們跑堂端盤子,他們喜歡這裡,甚至會把快遞包裹直接寄到店裏。”曾巧娟開心地説。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