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宜蘭,鄉土文化的風華再現

2015年12月16日 09:30:15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臺灣傳藝中心園內的戲樓,年輕藝校畢業生的精彩表演,吸引了紛至遝來的遊客和觀眾。

  會原封移動的古建築

  宜蘭是臺北的後花園。不過,在以前,宜蘭人要去一趟60公里以外的臺北市有多麼不容易,爬山越嶺不説,還要費一整天才能到達。在2006年臺灣第一長遂“雪山隧道”開通之後,從臺北去宜蘭就只要不到一小時的路程。

  隨著現代生活對宜蘭傳統文化的衝擊,可是,宜蘭的鄉民卻依然以守護農耕社會的文化遺産為榮。近日,記者訪問的二結鄉,發現這裡曾是宜蘭乃至臺灣北部地區的糧倉樞鈕,卻還至今保存著農耕古跡“二結穀倉”及“二結王公廟”。在“二結穀倉”裏,記者見到,這裡的古早稻米種植、加工設備一應俱全,有簸箕、碾谷機、陶甕、鐮刀……

  保存這些古早農具,究竟緣于怎樣的念想?宜蘭文化資産守護志工林奠鴻告訴記者,上世紀九十年代,上千的鄉民自發將舊王公宙搬移,並保存了面臨拆除的穀倉。“其實,我們對文化遺産並沒有太多的概念,也不懂得雕梁化棟、歷史建築等。當時我們大夥兒只有一個念想,那就是我們生在此、長在此,對舊有的生活空間有著很深的感情,有著很多共同的記憶。保存舊有空間,就是保存我們對莊頭的感情,保持人與人、人與這片土地的關係。” 林奠鴻説。

  “王公很靈驗,王公很吃糕”,這則流傳在鄉里的俗諺,講的是信徒供奉給王公宙的糕點。一天祭拜下來,供品成了桌案下孩子們的零食,信徒們還會誤認“王公很靈驗”,“這就是我們大部分鄉民兒時的共同記憶。”當地的一位志工説道。

  正如二結鄉原汁原味保留著鄉土文化遺産,位於宜蘭五結鄉冬山河畔的傳統藝術中心也保留著兩座原封不動挪移過來的古建築,那便是廣孝堂和黃舉人宅,迎來紛至沓的八方遊客。當地導覽志工李小姐説,這兩座古跡,也是從都市更新計劃中遷移過來重建的,但儘量保留原有木構件來恢復建築物之原有風貌,舊宅中的物品擺設也都是原汗原味的古早物品。廣孝堂內的兩塊金鬥石,還是當年來自福州的壓艙石。

  傳藝中心主任秘書賴銘仁告訴記者,傳藝中心的設立就是為了保存和發揚傳統文化,除了設立戲劇館、曲藝館、文化藝術廣場和戲樓等等,有不少挪移來的古建築。這座有著80多年曆史的廣孝堂,原係為宜蘭的鄭氏家廟,現如今作為傳藝中心的傳統家廟建築的展示空間,室內依傳統格局擺設佈置傢具器物,以推廣傳統祭祖儀式活動等功能。在園區的文昌祠前的戲樓,每天都有兩三場的戲劇演出,融合傳統與現代,由剛畢業的藝校學生在此表演,也為今後的一流劇團做準備。

  有了這樣的古建築和傳統藝術展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遊客前來遊玩。據統計,自2006年起,臺灣傳藝中心每年入園人數達到130萬人次,每年為宜蘭創造大約六七億元新台幣的經濟産值。

[責任編輯:李瑞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