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余光中:文化的鄉愁永遠解不了

2015年12月16日 07:33: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臺北12月15日電 題:余光中:文化的鄉愁永遠解不了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賈靖峰

  頭髮與眉毛斑白、戴著助聽器、穿著灰色西服,身材瘦小的余光中15日出現在臺灣師範大學,引起“粉絲”一陣騷動。

  當天,臺師大為余光中舉辦特展,併發表這位文學大師的兩本新書《太陽點名》和《粉絲與知音》。

  “來到(臺)師大,很親切。”曾在此教了11年書的余光中説,“來這裡好像電影裏穿越一樣,回到過去。只是,當初的同事都不在這裡了。”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他隨家人遷居臺灣。多年來,余光中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裏寫下《鄉愁》。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余光中近年出現在公眾視野裏時,屢屢被問及他的鄉愁。

  “1950年來臺灣,1992年才首次應邀回大陸。40多年過去,故鄉變了。文化的鄉愁是永遠解不了。”面對記者的提問,87歲的余光中淡淡地説道。

  近23年來,余光中回大陸60余次,到了山東、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時候都沒去過的地方”,寫了許多關於返鄉的詩。他説,大陸變了,人口多了,道路也順了;故鄉的菜、方言還保留,可是有些自然環境已經改變。

  “請在我頭髮上留下一吻,我就不用戴虛榮的桂冠……”會場上,臺師大學生社團吟唱起《祈禱》、《昨夜你對我一笑》等余光中創作的詩歌;來自泉州的南管音樂家王心心則用閩南語唱起余光中的《鄉愁》。

  精神矍鑠的余光中坐在臺下默默地聆聽,一如既往地挺直腰桿。

  會場上發表了余光中的兩本新書《太陽點名》和《粉絲與知音》。“粉絲”排起長龍,延伸至會場外。余光中為慕名而來的讀者一一簽名。

  談及他的新書時,這位耄耋老人説,“粉絲不嫌多,知音不嫌少,知音不可強求。”

  對於兩岸的語文教學,余光中有所了解。他受訪時説,兩岸的教科書都有文言文和白話文。文言文的書小時候不讀的話,到中年以後讀就沒有什麼感覺了。“從小就背點唐詩、宋詞等古文,對大家都有好處,將來寫文章時不知不覺就會流露出來。”

  “(教育)全是白話的話,根基就不夠,古文一定要有相當的比例。”余光中認為,如今的年輕人語文水準低是全球普遍的問題,因為電腦打字逐漸取代書寫。

  “我現在寫稿還是手寫。大家不寫,久了就不會寫了。”余光中説。(完)

[責任編輯:李瑞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