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俏”明信片隨處可見 成承載文化重要符號

2015年10月12日 12:53:1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興許是旅途快樂分享,再或者是遙遞相思牽掛,不知從何時起,郵寄明信片在臺灣成為風尚。

  位於臺灣東北部依山傍海的九份小鎮,遊人如織。35歲的宋淑敏一年多前回到丈夫曾懷民的家鄉,開了一家手工絹印店,專門製作“印象九份”的産品,明信片是其主打産品之一。

  因侯孝賢所執導的電影《悲情城市》在此取景,一度沉寂的九份開始喧鬧起來。此後,多名導演青睞於此,九份的名氣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人氣。

  “回到九份,更多是一份懷舊的心情。”宋淑敏説,和丈夫一起回到他的家鄉發現,曾經的一些傳統工藝正在消失,遊客們更多是在踏尋影片拍攝之地的風景,卻忽略了真正的九份之美。

  “九份之美,不僅僅是山海之美,更是傳統之美。回到家鄉,才知道,製作面線羹的阿婆已經80多歲了,卻後繼無人。今年2月,阿婆不得不將這家店租給了一個賣招財貓的商鋪。”這讓曾經學習設計的曾懷民有些傷感,他想通過某種方式,記錄下九份的傳統民居和手工藝。

  而來來往往的遊客對明信片的喜愛,讓曾懷民找到了最佳載體。

  曾懷民家的店是在半山腰上。僅僅20多平米的小店裏,曾懷民寫給遊客們的一封信,卻奢侈地佔用了很大一塊。

  “九份,我的故鄉,我生在九份最落寞的年代,我見過九份的滄桑,我見到九份現在的繁華,印象中的九份是那麼深刻,那麼九份給您的印象又是如何……”這封信,白底紅字,分外醒目。

  曾懷民開始向遊客傳遞“自己心中的九份”。為了吸引遊客,有設計功底的曾懷民選擇用手工絹印製成明信片。記者看到,明信片上有九份迷霧山城的全景圖,還有當地古老的建築、茶樓等特寫。

  宋淑敏指著明信片介紹説,九份的建築很有特色,房屋是用紙板做的,為了防水,紙板上面會有一層瀝青作為防護,當地人稱之為“紙板的屋頂”“黑色的屋頂”。九份臨海,風比較大,早期的房屋還會做一個鐵絲,將房頂用鐵絲固定在地上,避免被風掀開。若不是宋淑敏介紹,很難去注意,這家店的屋頂竟然是用紙板而做。

  手工製作的明信片雖然能吸引更多遊客購買,但製作工藝比較複雜。宋淑敏説,先是將絹布固定在木質的四方框內,將圖案調好印製在布上,然後將印好的布用縫紉機縫製在紙面上,“因為手工製作,量並不大”。

  不僅僅是九份,在臺灣,明信片已經成為承載臺灣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富有創意的明信片隨處可見。走進幾乎任何一家文創店裏,都可以買到讓人心動的明信片,款式不同,內容風格也迥異。一位臺灣同胞説,一張張明信片,給予了文創人員揮灑創意的空間。

  在臺北車站附近的一家文創店裏,老闆娘告訴記者,最暢銷的還是一套臺灣最美風景照,有人們熟知的臺北101、阿里山……在這家店裏,有專門的寫字檯供顧客填寫明信片資訊,有郵票直接提供,甚至郵筒就擺放在門口,十分便利。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曾推出一組12張的富春山居全圖明信片,頗受歡迎。

  來到臺灣,遊客喜愛購買明信片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每家文創店都有自己獨特的紀念章,或是當地的風景,或是一些祝福的話語。明信片或有雷同,但紀念章必然不一樣,這讓郵寄出的明信片更顯得匠心獨具。

  如今,明信片儼然已成為臺灣一道亮麗的風景。一位遊客説,那些明信片外可愛的人,才是臺灣最美最難以忘懷的風景。(記者孟昭麗 陳鍵興)

[責任編輯:馬一娜]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