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故宮90壽誕亮寶五千 金髮塔裏藏“甄嬛”青絲(圖)

2015年10月10日 10:15: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修繕一新的故宮慈寧宮在藍天的映襯下更顯巍峨,工作人員為即將到來的開放做最後的準備。今日,故宮博物院迎來成立90週年院慶。本報記者 孫戉攝

  慈寧宮雕塑館展廳裏的東漢男女相擁石像。本報記者 李繼輝攝

  本報記者 劉冕

  90年前,神秘的紫禁城第一次以博物院的身份向普通人敞開了大門。當天到底有多少人來參觀,沒有統計數據,不過史料記載,閉館後工作人員撿了一大筐觀眾擠丟的鞋。今天,故宮迎來90歲生日,沒有大型慶典和紀念儀式,寶蘊樓、慈寧宮區域等聯手推出了8個展覽,5000余件久居深宮的文物珍品亮相。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坦言,世界一流博物館基本能保持10%的館藏在展線上,而故宮距離這個標準還差得很遠。目前故宮藏寶180萬件套,以往只有約1萬件展出,此次新增開放區和展覽後,展出文物數量將增加50%。預計到2020年,故宮開放面積將擴大到85%,北院區有望陸續投入使用,更多文物可以與公眾見面。

  死裏逃生雕像“秀恩愛”

  曾經作為孝莊寢宮的慈寧宮被開闢為故宮雕塑館,展廳裏有一尊東漢石像頗為引人注目。專家介紹,這對相擁而坐的男女形象出自四川彭山一座墓的墓門第三層門楣上,應當是墓主人夫妻生活的表現。

  1941年,川康古跡考察團發掘了這個墓葬,擁抱像的發現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圍觀者甚眾,以至於嚴重踩踏了周圍的麥苗,擾亂了生活秩序,而維護倫理道德的人們也意欲毀壞這“有傷風化”的不雅之物。

  無奈之下,考察組在向上級——時任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組長的李濟請示後,將擁抱像切割下來,移運到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庫房保存,後移交故宮博物院。幾經週折,這對東漢時期的“小夫妻”終於安了新家,在曾經的皇宮內十指相扣“秀恩愛”。

  金髮塔裏藏“甄嬛”青絲

  走進乾隆為其生母鈕祜祿氏,即崇慶皇太后建造的頤養起居之所——壽康宮區域,時空仿佛回到乾隆三十六年11月25日,這一天距離這位太后80大壽不足1個月了。中軸殿內,每一件小擺件的位置都有典可查,“除了書畫、匾額等嬌嫩品,傢具陳設均為真品。其中,太后寶座後的海屋添籌屏風是從乾隆花園裏面搬回來的。”

  在東西群房,展示的是“甄嬛”的珍寶首飾等。其中,一尊金塔更是極盡奢華。這座1.53米高的金塔上嵌著珠寶、綠松石、珊瑚等。塔肚內供佛,後置一盛發金匣。連塔下的蓮花瓣須彌座都是紫檀木的。

  專家介紹,乾隆四十二年,這位皇太后病逝于圓明園長春仙館。次月,皇帝為表示對已故母親的孝敬,下詔製作金塔一座,專盛皇太后的禦發。金髮塔共用黃金三千零九兩。在8個多月的製作過程中,乾隆總共下了20道諭旨,並親自審定樣稿。“金髮塔以盤紋焊接和錘胎鏨花工藝製作,造型穩重,製作精工,技藝高超,反映了清乾隆朝金屬工藝的水準。”

  宮內惟一篆書匾額亮相

  殿內陳設件件有故事,殿外也頗有看點。首次揭開面紗的慈寧宮區域,主殿和部分宮門的匾額上為滿、蒙、漢三種文字,這在如今的宮裏算是獨一份兒了。

  不僅如此,匾額上的漢字也不是常見的楷書,而是篆書。專家分析,之所以使用三種文字,是因為清代皇帝的后妃中有很多蒙古女子,曾經在此居住的孝莊文皇后,就是從蒙古科爾沁草原來的。目前,慈寧宮區域很多匾額是清順治時期留下的,那時候流行篆書。

  另外,慈寧宮花園東院目前正在進行考古發掘,已發現清代中期磚鋪地面、建築材料施工坑,明代後期磚石混建排水溝、磚鋪地面和明代早期大型建築基址等重要遺跡。觀眾可以走上玻璃棧橋,細看“最早的故宮”,通過圖文並茂的展示牌,探究考古的秘密。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