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閩南歌裏覓鄉音 唱著閩南歌赴臺灣下南洋

2015年09月29日 16:17:14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這個夏天,唱完最後一首閩南歌,臺灣閩南歌天后江蕙封麥。從上世紀80年代嶄露頭角、90年代大紅大紫,一直到如今告別歌壇,江蕙的演藝生涯也正因循了整個閩南語流行歌曲這幾十年來的起起落落。作為以方言作為語言基礎的地方歌曲,閩南歌傳遍大江南北,除了閩南話獨特的七音發音規律以及民謠基礎外,臺灣原創的閩南語歌曲同樣功不可沒。《愛拼才會贏》《浪子的心情》等臺灣閩南語歌曲,不經意間便在大街小巷四處傳唱,以至於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來上一句“愛拼才會贏”。根植于閩南文化的閩南歌承載著的是怎樣一種獨特的文化?為何臺灣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迎來了它的爆發期?而眼下,兩岸閩南語歌曲面臨的發展困境又如何破解?

  唱著閩南歌赴臺灣下南洋

  生在鼓浪嶼的廈門歌舞劇院創作室主任鄭超英從小聽著媽媽的《行船歌》《點燈紅》等閩南歌謠長大。解放前,媽媽從南洋回國,一路哼唱的就是這些流傳甚遠的閩南語歌曲。

  閩南歌緣起於以閩南語的語調聲韻來演繹的民歌、歌仔冊等。據省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副會長陳耕介紹,閩南地區依山傍海江河縱橫,山文化、水文化與海洋文化於此交織,自古即傳唱著曲目繽紛的民歌與歌仔等曲藝,代代相傳的閩南歌謠散發著濃郁的泥土芬芳,並隨著閩南移民的腳步漂洋過海到臺灣下南洋,逐步流傳到世界各地。

  1931年,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出品了影片《桃花泣血記》,由卜萬蒼編劇,阮玲玉、金焰主演。輸入臺灣時,電影業者為了招徠觀眾,設計製作廣告歌曲進行宣傳,便敦聘詹天馬依據劇情梗概寫了七言歌詞,由王雲峰譜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一首閩南語流行歌曲就這樣誕生了。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閩南音樂人姚佔福等渡海赴臺進行閩南語歌曲創作,作品《苦酒滿懷》和《心酸酸》風靡全臺,也帶動臺灣閩南語歌曲創作進入一個黃金時代,現在還傳唱的許多經典就是當時所創,如《望春風》《月夜愁》《四季謠》等。這些歌聲像一股春風,吹過大街小巷、城市鄉村,也流傳到一水相連的大陸。

  “天王”為啥也愛閩南歌

  “一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魄不免膽寒……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這首由臺灣音樂人陳百潭創作的歌曲《愛拼才會贏》幾乎是流傳最廣的閩南語歌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的電聲樂器、現代作曲法與流行唱法傳入臺灣,汲取這些外來營養,當代閩南語流行歌曲創作初具雛形。臺灣知名閩南語流行歌曲創作人黃揚哲告訴記者,早期閩南語流行歌曲的創作源泉大多來源於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和情感經歷。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臺灣政治解禁,原本校園內禁講方言的規定也隨之解除,閩南話復興,閩南語歌曲的創作漸入高潮。與之相伴隨的則是臺灣經濟的騰飛,士農工商人人都有事可做,島內上下努力打拼,《愛拼才會贏》的問世把閩南人身上不服輸、愛打拼的精神描寫得淋漓盡致。因為生逢其時,它也成為許多草根出生的臺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勵志歌曲,一時間傳遍大江南北。

  閩南語歌曲興起後,很多在國語歌壇有所成就的臺灣歌手也紛紛跨足閩南語領域小試牛刀,這就是俗稱的“雙聲帶”歌手,其中包括蘇芮、蔡琴、齊秦、周華健等重量級歌星,創作題材可謂無所不及。這個閩南語風潮甚至還刮到了香港,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演唱的閩南語歌曲《世界第一等》至今仍廣為傳唱。

  在大陸,閩南語歌曲創作也迎來了春天。從1988年開始,由廈漳泉三地電視臺等聯合主辦的福建省海峽兩岸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下簡稱“雙歌賽”)每隔兩年舉辦一次。廈門市閩南音樂交流協會秘書長惠建新是2008年“雙歌賽”金曲獎的獲得者,他的獲獎作品《廈金情緣》由兩岸音樂人聯手創作完成,由惠建新作詞,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林文明譜曲,並親自演唱。歌曲演繹的就是兩岸從隔絕到一家親的情緣:“幾十年,你將門來拴,我將門來閂,攏無相借問。今仔日,雲散日頭光,兄弟來行踏,冷暖相照應……”

  交響樂、R&B裏的閩南歌

  伴著婉轉起伏的閩南語歌聲,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這十五年對於唱片行業來説可謂舉步維艱。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歌曲的載體和傳播方式從唱片、CD變成了網路下載。由於版權保護尚不完善,歌曲下載幾乎都是免費,唱片業由此一路下滑。歌曲創作者無法從版權中獲得相應的收入,創作的積極性嚴重受挫,閩南語歌曲同樣受到衝擊。

  為促進閩南歌的繁榮發展,近年來,福建舉辦了多種閩南歌比賽。除了已經延續九屆的“雙歌賽”外,還有“全球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超級明日之星”等,並請來臺灣知名閩南歌創作人包小柏、黃舒駿等擔任評委,陸續培養出大量閩南語歌手和創作者。

  首屆“雙歌賽”金獎得主、廈門原創音樂人陳國聰告訴記者,為了適應當今聽眾的需求,兩岸閩南語歌曲創作也都做了適當的改良,例如減少原來常用的“抖音”“哭腔”,有的還創新性融入R&B(節奏布魯斯,是一種首先由非洲裔美國藝術家演奏,並融合了爵士樂、福音音樂和布魯斯音樂的音樂形式)等元素。

  去年開春,廈門歌舞劇院推出了由鄭超英創作的首臺以閩南語歌曲為創作素材的交響樂《閩之南》,其中採用了《丟丟銅仔》《雜菜湯》《心酸酸》等10首帶有濃郁閩南地方特色的歌曲進行再創作,並創造性地融入了藍調等西方音樂手法。有樂評人專門撰文稱《閩之南》“讓不同階層的人士感受到了一幅幅海峽兩岸文化秀美的音畫”。

  鄭超英告訴記者,閩南語歌曲要發展,光靠古老的民歌或經典流行歌曲還遠遠不夠。這幾年,專業音樂人士對閩南文化的保護和挖掘越發重視,進行閩南語歌曲創作的越來越多,也為其開拓了無限的可能性。今年的“雙歌賽”還專門增設了少年組的合唱比賽,為的就是讓更多的孩子一起用祖輩的語言來唱自己家鄉的歌。悠揚的歌聲裏,承載的是海峽兩岸千百年來共同的鄉音和根脈。(記者 陳夢婕)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