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頂級學術碰撞——世界史研究合作開啟嶄新模式

2014年08月27日 15:59:4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8月26日北京消息 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一些曾經邊緣性的領域與學科正在通過互動對話走向新的合作模式。

  日前,由民進中央和葉聖陶研究會主辦的“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以其出席成員的頂級水準和重要的學術價值引起業界關注。來自兩岸20所高校的超過20位頂級世界史學專家齊聚北京,圍繞“世界史”這一學科展開了一場深度的碰撞與對話。

  在談論外國時關注本國

  “當我們談論外國的時候,其實關注的是本國。”在論壇開幕式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葉聖陶研究會會長嚴雋琪的致辭可謂切中了這一研究領域的要害。  

  “我們希望通過小範圍、高層次學術對話,使海峽兩岸學者實現‘面對面’的深度研討、交流和互動。”民進中央副主席、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劉新成這樣闡釋論壇舉辦的初衷。作為以從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政黨,中國民主促進會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促進兩岸學術交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選擇這一“世界史”領域入手為兩岸學者“組局”,也正是看到了研究世界歷史對於如今中國走向世界的現實意義。  

  嚴雋琪認為,“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國家的發展已經無法置身於世界變化之外,世界史是我們更深入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國在世界中的定位,與其他國家互相尊重、共同發展。同時,“談論外國的時候,其實關注的是本國”,研究世界史的外表下,表達的實則是中華民族或東方人的視角。  

  這一看法在兩岸學者中得到了高度共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乘旦認為,研究世界史的現實意義毋庸置疑。“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研究世界歷史的必要性顯而易見。在當前由於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而産生的諸多問題中,很多也同樣出現在西方國家的歷史中。如果學界能夠通過研究世界歷史而提出解決思路,就讓規避和預警很多社會問題、矛盾成為了可能。  

  在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楊肅獻看來,在中國走向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中,遭遇到人口、環境、醫療、教育等各種問題都並非獨有,近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問題和階段都在迴圈。研究世界歷史顯然對於解決當下問題具有極大幫助。  

  “大而博”與“小而精”  

  事實上,在此次論壇之前,在世界史研究的領域,兩岸還從未有過如此集中、高端、正式的對話。但兩岸學者之間零星的交往與訪問,卻為這一學科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錢乘旦和楊肅獻,在上世紀末均就讀于英國愛丁堡大學,師從著名的歷史學者——哈裏迪金森。自2008年北京論壇上深入結識後,錢乘旦于2009年在臺灣講學期間受楊肅獻邀請參加了在臺灣舉辦的一個世界史學科研討會,與臺灣學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碰撞。  

  在錢乘旦看來,臺灣目前在世界史學科的發展雖然人數少,但是水準相對整齊。九十年代初開始在臺灣起步的世界史研究,如今培養出了一批新生代學者。特別是在英國史的研究上,有很多尖端人才。臺灣從事世界史教學的專家基本全部畢業于歐美院校,這也讓他們在學術的國際化接軌方面更為出色。  

  對於楊肅獻來説,大陸顯然有著治學教書的沃土——全臺灣研究世界史的才五六十個人,這個數字相當於首都師範大學的世界史專家規模。“大陸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世界史逐漸被高度重視,政府會釋放很多資源來支援學科建設,研究這個問題的學者多、從業人數多、學術研究規模大,學術水準顯然會水漲船高,這一點讓我們很羨慕。”  

  而另一方面,大陸研究世界史的領域非常寬泛,而臺灣受制于學生數量、研究規模、資料充實度等因素限制,目前在東歐、印度、南亞、伊斯蘭國家等很多領域都還是空白。而這,這也是楊肅獻迫切希望引領更多臺灣世界史學者與大陸交流的重要原因。“我們這次可以説是傾巢而出,臺灣各大院校的世界史頂尖學者能來的全都來了。”他表示。

  亟待開啟新模式  

  對於此次論壇,臺灣學者普遍感到收穫豐厚。研究法國史的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秀鳳在聆聽了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沈堅關於大陸法國史的研究現狀後坦言,大陸學者研究領域的廣泛和紮實讓她非常折服,人才濟濟的環境也讓在這一科目單打獨鬥的她萬分羨慕。而另一方面她也深深為臺灣世界史研究的困境擔憂——研究規模小、師資有限、就業壓力大都成為阻礙學術進步的障礙。  

  而這樣的困境或許有望通過這次論壇找到新的解決方法。嚴雋琪在論壇開幕致辭時就表示:希望本次論壇可以開啟海峽兩岸世界史學者合作研究的新模式。這一表態也彰顯出這一平臺的重要意義。  

  事實上,一些零星的領域動向已經揭示出這一學科合作的未來方向。錢乘旦近年來一直保持著和臺灣學界的交流,並在臺灣成功大學擔任過客座教授講學,深受臺灣同學歡迎。而楊肅獻也在南京進行過講座與大陸學子交流心得。而今後,常態化的互訪講學或許能夠納入兩岸在該學科的機制化合作中。  

  而在人才輸出與就業上,大陸廣闊的市場顯然給了臺灣人才巨大的發展空間。楊肅獻在臺大的一位學生,去年在英國讀博歸臺後面臨就業困難。在臺灣等還是走出去?這位博士選擇向大陸幾所高校發出了求職簡歷,最終被中國人民大學錄用並授予研究經費。而在沈堅教授就職的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也有兩名從事近代史研究的臺灣海歸博士就職。  

  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高岱看來,這幾年是大陸世界史發展的一個好時期,人才缺口很大,臺灣學生在海外拿了學位後到大陸就業前景非常好,而錯過這個時機未免可惜。同樣來自北大的錢乘旦教授認為,“對大陸而言現在的問題不是人多,而是人才不夠。”  

  不過對於兩岸世界史領域的研究發展,楊肅獻認為:就歷史學來講,無論在臺灣還是大陸,學術水準和學術訓練的精細度與歐美高校還有距離,需要借鑒和學習。歷史學在過去一百年在歐美很多高校都是重點學科,學術研究細緻嚴謹。因此,兩岸都必須多創造與國際院校對話的機會,用國際化的標準來鍛鍊。  

  而兩岸學者的一致共識則是,希望共同努力讓兩岸世界史的研究學術水準可以與中國史的研究水準媲美。因為只有像了解自己民族一樣了解世界,才能讓民族真正地走向世界。  

  這一點,其實與嚴雋琪在論壇上的觀點不謀而合:所有傳統的、民族的文化都要放在全球的視野中與當代文化潮流展開一番博弈,從中脫穎而出的,才是民族的底色。(台灣網記者 李徽)

[責任編輯:李典典]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