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金庸時評專欄在內地首次集結出版

2014年08月21日 14:16:38  來源:金羊網
字號:    

  眾多武俠迷不知道等了多少年,終於等到了金庸先生出新書。8月16日在南國書香節上市的《明窗小札1963》是金庸在《明報》所寫的專欄合集,內容大多是他對當時國際形勢和重大新聞所寫的評述。儘管這本書跟武俠無關,但書裏的文字,依然展現出金庸“俠骨柔情”一面。這些時評,都在説著他小説裏的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時評不同於小説,公道自在人心,不能隨便篡改”

  《明窗小札1963》是新書,也是重要的歷史資料。翻開這本書,讀者就像坐了時光機,回到了51年前,回到那一個可以在報紙上“百家爭鳴”的年代。當時,香港許多報紙都開設了專欄版塊,但更多是街談巷議和生活小知識之類,涉及政治的,都難免帶上立場,客觀中立的評論很少。

  在這個背景下,39歲的金庸從1962年12月開始,以金庸助手“徐慧之”化名,在“明窗小札”撰寫時評專欄,一寫就寫了5年。這些關於國內外重大新聞的評論,都秉承一個原則“明辨是非,積極中立”。《明窗小札1963》輯錄了1963年寫的194篇專欄,佔當年專欄總數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金庸看來,文學創作和時政評論不同,前者允許不斷修改,臻于完善,後者則不容隨便修飾或篡改,因為公道自在人心,一切都應留給歷史去評判,這不僅包括歷史的事件,也包括他自己的政論文章和觀點。”金庸的助理、該書香港版、內地版責任編輯李以建説,金庸的這種偏執到現在還沒有變,他要求“《明窗小札1963》每一篇文字的內容,和《明報》發表時完全相同,不作任何改動,保持其歷史的原來面貌”。

  在金庸看來,時評與武俠小説是兩種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歷史作用,就像兩個門派,必須要有不同的風格。為了讓讀者不要帶著“寫武俠小説文藝人士閒暇無聊而寫的玩票性質雜文”這類先入為主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時評,金庸才用了“徐慧之”這個筆名。李以建説,金庸是為了表明自己是專業的時事評論員,另一方面,他也希望不要讓外界造成一種誤會,感覺到報紙的諸多欄目都是出於一個人之手,以顯出報紙的多樣化和知識觀點的多元化。

  “不過,只要你讀了這些專欄,便會發現金庸寫的時評很有特色。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對像是誰,時評中用到了大量白話的俚語,另一方面,他寫人物也很有特色,白描手法用得很多,有點像寫小説。”李以建説,這本專欄合集在內地推出,也希望讓內地讀者看到“一個更立體、豐富和本真的金庸”。

  “他還在寫東西,但都不打算發表”

  除了新書之外,更多人關心的是金庸的近況。李以建透露,金庸三年前就過起了隱居生活,拒絕一切採訪。“不過他身體狀態非常好,現在最主要做的事情就是讀書,這也是金庸一輩子最愛的事情。”

  金庸也不會再寫新的小説或者重新修改過去的小説,“他還在寫東西,但都不打算發表”。不過,李以建保證,《明窗小札1963》不會是金庸的最後一本書。他目前還在整理之後幾年的專欄,會陸續推出金庸的專欄合集。為了找到這些記錄著歷史痕跡的專欄,李以建跑遍了世界上大部分保存有華文報紙的圖書館,但還是有部分文章已經遺失,而金庸又從來沒有保留手稿的習慣,整理工作只能跟一張張殘缺不全的報紙一樣,留下一個個無法彌補的遺憾。比如1963年的“明窗小札”專欄預計應為320余篇,但能夠找到的,只有295篇。為了儘量減少這些遺憾,李以建還在進行其他專欄的收錄,比如金庸以“姚馥蘭”等筆名撰寫影評、以“林歡”為筆名撰寫文藝批評文章……

  時評、影評,這些合集都會陸續出版,我們可以在這些文字中,繼續探尋這位“大俠”的蹤跡。即便金庸真的不再寫了,但他留在江湖上的傳説,還遠遠沒有平息。(記者 梁靜)

[責任編輯:李典典]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