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高校提高陸生錄取率 專家解讀背後含義

2014年08月21日 13:35:20  來源:你好臺灣網
字號:    

  臺高校提高陸生錄取率 陸生赴臺政策鬆綁是主因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臺灣首次招收大陸學生,錄取率僅有45%,同時2012年的錄取率也僅有46%,而到了2013年,到臺灣深造的陸生人數有了一個明顯的增幅,錄取率達到了65%,而今年這個數字又上升到了71%。這組數據説明瞭臺灣高校招收大陸學生的錄取率增高,説明臺灣開放陸生入島就讀的政策是很成功的。

  我想能有這樣的變化,背後主要擁有以下這幾點含義。第一是兩岸和平交往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為陸生赴臺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第二是大陸全面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逐步健全臺生的招收制度,對於臺當局積極推進陸生赴臺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第三是臺灣對陸生赴臺有實際的需求,隨著日益少子化的趨勢,臺灣生源不足,入學門檻降低,教育資源浪費等問題逐步出現,陸生赴臺可以緩解臺灣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實際困難。第四是高等教育交流國際化的趨勢不斷增強,也成為臺灣當局進一步開放陸生赴臺的外在推力。

  我想今年錄取率之所以這麼高,主要原因是今年臺灣在陸生赴臺的政策上又有了進一步的鬆綁。首先是2月份臺灣教育部發佈了一個解釋令,説如果為課程論文研究的一部分,陸生就能夠擔任研究或教學助理,而且可以領取鐘點費。畢竟赴臺就讀的學費不便宜,之前是不允許陸生打工,那麼讓許多家境不是太好的陸生可能會望而卻步,而現在允許校內打工,就為陸生解決在臺的費用問題打開了一個窗口,其次是今年5月,臺灣又發佈了赴臺的招生簡章,顯示説,如果赴臺就讀本科的話,可以填報臺灣的公立大學,比如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這就大大增加了大陸學生赴臺就讀本科的積極性。

  教育雙向交流 兩岸均獲益

  其實大陸多年前就已經開放臺灣學生來到大陸讀書,但是臺灣卻對陸生入島採取了限制措施,直到近些年兩岸關係得到改善,臺當局才修法承認大陸部分高校的學歷,並且允許島內大學招收大陸學生,兩岸教育的領域也終於實現了雙向交流。

  這樣的雙向交流對於大陸來説,有3個方面的積極作用。首先是增加了陸生的就學渠道,臺灣的優勢教學資源,也有利於提升陸生的專業素質。其次是對於大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儲備有較大的積極貢獻。隨著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時代的到來,迫切需要兩岸通的人才,而陸生在這方面就有很大的優勢,將大大方便各大資本要素在兩岸的順暢流通。最後是大陸學生赴臺學習,可以促進他們對大陸對臺政策的理解和支援,對大陸對臺政策也可以提出有益的建議。

  而對於臺灣來説,也有3點益處。第一是有利於緩解當前臺灣高校面臨的生源不足,師資萎縮等迫切問題,提升其教育競爭力。第二是有助於推動臺當局繼續執行開放的兩岸政策,因為陸生赴臺為臺灣的經濟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商機,臺灣各個産業都可以獲得實際的利益。第三是兩岸教育的雙向交流進一步增強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也有利於消融島內的臺獨的土壤,對於兩岸關係來説,這樣的雙向交流,不僅推動了兩岸教育交流朝正常化階段邁進,增進了兩岸青年相互了解,互信與情誼,夯實了兩岸正常交流的基礎,還可以促進文化、經濟等領域的各種交流,並産生由教及政的擴散效益,為兩岸關係長遠深入的發展注入活力。

  蔡博藝競選學生會長 陸生身份不該成阻礙

  最近,大陸學生蔡博藝參選淡江大學學生會長的事情引起了臺灣人民的關注,甚至有很多人將這件事牽涉到了政治問題。我認為蔡博藝是有資格參選淡江大學的學生會會長的。

  首先只要擁有淡江大學的學籍就有資格參選,這跟她自大陸的身份是沒有任何關係的。第二,蔡博藝的參選正是説明瞭兩岸的交流在不斷地深化,蔡博藝到淡江大學就讀,不斷地融入臺灣社會,了解臺灣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有意願為臺灣淡江大學的學生服務,希望進入學生會,代表學生發表一些意見,恰恰説明瞭蔡博藝是一名關心臺灣社會,積極有為的青年。第三,臺灣一直宣稱自己是民主平等的社會,那就更不應該禁止或者歧視大陸學生參選,反而應該讓更多的大陸學生參與到學校的公共事務與公共管理之中,因為差異引起更深入的辯論,是一件好事情,這樣兩岸青年能更加深對彼此的了解。第四,對於這件事也不用過於的上綱上線,這其實就是一場校內學生的選舉而已,蔡博藝能否當選成功應該是看她提出的政見能否獲得淡江大學學生們的認同,而對於她的身份真的是和選舉沒有太大的關係。

  打破“三限六不”需循序漸進

  陸生的錄取率雖然增長了,但是由於臺灣當局對於陸生入島仍然有著諸多的限制,現在大陸每年的高中畢業生大約有1000萬人,但是臺灣卻把招收陸生的名額限制在了5700人。

  我認為以上現象主要原因是以下兩點:第一點是民進黨對於赴臺是持非常地抵制態度的。民進黨同意修法的前提必須是“三限六不”,即限制採認大陸優秀院校、限制陸生赴臺總量、限制採認醫學和關係安全領域的專業,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畢業後不可留臺就業、不開放報考證照。第二點是臺灣青年對大陸學生入臺有一定的顧慮。部分臺灣的學生和家長認為開放陸生打工會排擠臺灣學生的打工機會,而允許陸生在臺工作是搶臺灣學生的飯碗,會影響臺灣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開放陸生赴臺就讀公立大學是拿臺灣人繳的稅來補貼陸生的學費,對於臺生不公平,説明“三限六不”在島內仍然存在一定的民意基礎。

  我認為要想打破“三限六不”要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利用臺灣當前教育界與社會界的呼聲,多渠道地突破臺當局的現有限制。主要包括以下三點:第一是可以通過島內高校敦促臺當局逐步擴大交流的名額,爭取更多的陸生配額。第二是通過島內産學界的交流,讓島內那些與大陸有強烈合作意願的學校、研究部門、或者是相關産業者,特別是中醫藥學領域,加強與大陸高校的合作與交流。第三就是要通過島內的機構來促使臺灣當局逐步取消對於陸生的校別限制。(臺研所兩岸問題專家任冬梅)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