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2013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以“交互視象”為主題

2014年07月29日 10:56:38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臺灣藝術家蔡坤霖的裝置作品《伏流》

  “我自己長期從事傳統水墨的創作,從沒想過為了‘當代’而畫當代,但是在經歷現代和後現代主義的洗禮後,自發地産生了當代藝術的創作。我是以傳統的水墨線條為基礎,用豐富的當代語言和不同材質的相互對應來對作品進行詮釋,強化觀眾對作品的理解。所以‘交互視象’這個展覽主題讓我感受很深,但是更讓我沒想到的是,自己的作品可以和大陸藝術家展望的作品形成某種對應,並獲得很有意味的闡釋。”8月26日,“交互視象──2013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臺灣藝術家李義弘的一番話,也道出了此次展覽的主題和特色。

  作為兩岸美術館共同策劃,並在北京、臺北兩地互辦的兩岸當代藝術雙年展,“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曾在前兩屆展覽中以“講述”和“復感 動觀”引起關注,今年以“交互視象”為主題推出的展覽,在5月至7月于臺灣美術館先期展出時也引起很大反響。展覽邀請了大陸和臺灣當代藝術領域各18位藝術家參展,作品涵蓋了繪畫、雕塑、影像、裝置等不同類型。而別有新意的是,兩岸藝術家的作品首次以“一對一”並置的方式展出,讓人們看到在當代藝術領域兩岸“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創作特徵。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説,“交互”可引申為交流、互動、促進、革新,意義多重。此次展覽由大陸與臺灣策展人共同策劃,體現了兩岸緊密合作、良好交流的發展態勢。無論大陸還是臺灣,都曾經歷向西方當代藝術模倣學習的階段,但藝術要發展,一定要推出原創作品來表達體悟和思考、創造新的藝術語言,這樣才有價值。中國美術館執行策展人張苗苗認為,兩岸當代藝術的一個共同點是兩岸藝術家都在全球與本土的交互中思考,都在努力探討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文化挑戰,“交互視象”展現了在此背景下藝術創作中一種“看”與“被看”的關係。臺灣美術館執行策展人林曉瑜則將“交互視象”的主題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反映藝術家對傳統的新嘗試,藝術家怎樣凝視傳統、回應現實,二是藝術家對工業技術和資訊社會的反思,三是對各種媒材的掌握和嘗試,四是對現實與幻想、記憶與經驗的再現。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如果對“交互視象”的學術概念不甚明瞭,走進展廳便能有更切實的體會。一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正是李義弘提及的展望與他的作品形成的“組合”:展望以“石頭”為素材創作的《宇宙系列》記錄了石頭自然屬性的兩次轉變,從自然界被複製到一種類似“自然山水”的不銹鋼風景中,顯示了藝術家將傳統語言與當代媒介交互打通的探索;而李義弘創作的水墨作品《石頭物語》也以“石”為意象,但他將水墨的皴染、層迭與攝影的影像效果結合起來,表達了對自然物象的獨特感受。同樣是繪畫,臺灣藝術家曾雍寧用彩色圓珠筆畫出了火熱斑斕的景象,大陸藝術家劉文濤則用鉛筆畫出了較為單純寧靜的畫面,同樣看似簡單的創作卻共同呈現了嶄新的繪畫體驗,形成了讓人驚異的視覺效果。大陸畫家范勃的《木言系列》和《清林系列》與臺灣畫家連建興的《石碇之鄉愁停泊》共同體現了兩岸藝術家對環境、生態問題的思考;大陸藝術家王雷用衛生紙和報紙編制的衣飾與臺灣藝術家遊文富用竹篾編制的立體草書“天人”二字形成呼應,反映了對傳統的手工造物精神的呼喚。

  除了兩岸藝術家作品間的交互設置,作品與觀眾的交流和互動也可圈可點。大陸藝術家許仲敏的《樓》不斷閃著眩目的藍光,當觀眾走近它時,這件龐大的互動裝置會自動旋轉起來,八層“樓”上的“眾生”形象也在旋轉中變幻,展示了藝術家對生命輪迴的新認識;臺灣藝術家蔡坤霖的裝置作品將家庭日常用具用水管連接起來,當觀眾觸碰水龍頭開關時,就會聽見水管發出的聲音,從而産生不同的視覺想像與體驗;大陸藝術家吳玨輝的影像作品,讓觀眾看到被拍攝的小物品在螢幕上放大成如山水畫般的風景空間,走近它,觀眾便仿佛置身於“山水之間”……

  “大陸藝術家更多地在表達一種對歷史、文化的宏觀理解,而臺灣的藝術家更多地關注到了生活和經驗的細微之處。”參展藝術家陳文令説,通過此展可感受到兩岸藝術家在創作理念上的不同之處,而通過彼此在不同層面上的交流互動,可以讓雙方的藝術態度和應用方式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展望則表示,表面看兩岸藝術家同根同種、作品很相像,但通過作品中的細節可以看出,臺灣藝術家往往思考問題更加深刻,大陸當代藝術近年來出現過度商業化、毛糙不踏實等問題,希望通過兩岸藝術家尤其是年輕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可以互相借鑒並嘗試著解決一些共同問題。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