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港臺文化學者廣東東莞暢談“大唐與李白”

2014年07月29日 10:56: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港臺文化學者廣東東莞暢談“大唐與李白” 

  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中)、著名文化學者楊照(右)與香港知名文化傳媒人馬家輝(左)今天齊聚廣東東莞“文化週末大講壇”,暢談“大唐與李白”。 安致標 攝

  中新網東莞8月31日電(李映民 李純安致標)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著名文化學者楊照與香港知名文化傳媒人馬家輝今天齊聚廣東東莞“文化週末大講壇”,就“大唐與李白”的主題,由古引今,通過李白為東莞觀眾勾勒出唐代初年到盛世最重要的經濟脈動,引發歷史與真實的思考。

  張大春是臺灣著名的多棲作家、文化評論人和編輯,被譽為華語文壇頂尖小説家。張大春憑藉深厚的舊學根底和變異的體裁開拓出只此一家的“大頭春”寫作風格,代表作品包括《公寓導遊》、《大説謊家》、《城邦暴力團》、《聆聽父親》、《大唐李白:少年遊》等。

  作為廣東東莞“文化週末大講壇”兩岸“禪生活”系列講壇的第二場,本次大講壇邀請了張大春前來做“大唐與李白”的主題演講,並邀請臺灣著名文化學者楊照與香港知名文化傳媒人馬家輝進行主持互動。張大春從李白血統、姓氏、家族等切入,引申開來暢談唐代詩院經濟活動如何牽動李白的一生,為觀眾展現一個全新“大唐與李白”。

  張大春表示,今天人們所了解的李白,往往是基於一個非常強大的名聲,但仔細想想,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詩仙、就是“床前明月光”,就是他很愛喝酒,對於李白其他情況,卻知之甚少。由於知道太少了,所以他的名氣看起來有一點空洞。與之相同還有對大唐歷史的印象。

  張大春表示,過去人們都以為大唐曾經創造過一個盛世,但他在大唐史料裏面,看到更多就是虛榮,這個虛榮大多數來自社會繼承了數百年的各種階級觀念,包括門第觀念,品流觀念,包括人與人之間,年輩觀念等。看起來是盛世的時代,卻可能只是表面上的繁榮,因為有阻礙社會發展的矛盾的力量,使得大唐盛世最終衰落。

  楊照表示,他在兩岸三地交流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兩岸歷史交流時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就是把歷史簡單化,答案化。因為兩岸歷史教育都是要考試的,要考試就一定對歷史要有標準答案,而且這個答案不能太複雜,這就造成了對歷史理解的扁平單一。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的連接,但是這個傳統不管是在臺灣還是大陸,都在逐漸消失。他希望通過重讀歷史,把中華傳統文化放回到人們現實生活當中。

[責任編輯:朱媛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