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跨越海峽的青春

2014年07月29日 11:08:0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包揚 全曉書)在去臺灣之前,這座“寶島”對於28歲的中央民族大學博士二年級學生王宇而言很模糊。然而,在臺灣學習、生活了5個月之後,王宇心中的臺灣有了一張鮮活的面孔。

  王宇與臺灣結緣始於今年2月。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王宇和同學們在北京的中央民大校園裏同來自臺灣的30多名大學生進行交流聯誼。

  “那天北京很冷,小舞臺旁邊挂著燈籠和對聯。大家圍著舞臺坐成半圓,在吃飯之餘聊起了各自的生活,聊到開心之處,還相約臺灣再見。”他回憶道。

  出人意料的是,僅僅6天之後,約定就變成了現實,包括王宇在內的26位中央民大學生被選派至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開展為期近半年的交流學習。

  “我覺得兩岸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青年學生之間。年輕人交流沒有太多的顧忌,感情的建立順其自然,不受太多外在因素的影響。”王宇説。

  抱著“年輕一代人”的視角來到臺灣,王宇很快發現了臺灣與大陸的很多不同之處。“這裡的課堂很活躍,與教授的單獨交流也比較多。大家對於研究都有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見。”

  主修歷史的王宇經常去拜訪一位歷史學的老教授。“他像朋友一樣,給我很多研究上的建議,比如説,博士論文應該圖文並茂,注重原始檔案材料的搜尋利用,特別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資料。”

  正是在這位老師的推薦下,王宇經常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圖書館搜尋資料,尤其是一些清代奏折,這對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幫助很大。

  近年來,在日益緊密的經貿合作的基礎上,兩岸的文化交流也不斷得到推進。在此前于哈爾濱舉辦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中共中央臺辦特邀專家肖夏勇介紹説,去年,大陸教育部委託高校舉辦1個兩岸重點交流項目,邀請了6000名臺灣大學生和老師赴大陸參加活動。

  在臺灣當局宣佈有限制地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讀後,臺灣高校于2011年開始正式招收大陸本科生及碩士、博士生。同年秋,近千位大陸青年赴臺攻讀。而今年,臺灣高校共招收大陸學生1328人。

  初到臺灣,臺灣民眾對於大陸的“古板印象”一度讓王宇哭笑不得。

  “剛到臺灣時,有同學問我,現在大陸人還吃不吃樹皮和香蕉皮,”王宇説,“我們很多同學都被問過類似的問題。還好我們來了,貴在交流。”

  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師劉長裕認為,青年學生來臺學習是一種深度交流。“年輕人較純真,感情溝通較容易,這種交流有助於更深入地去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儘量減少一些因為不了解而導致的‘誤會’。”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二年級學生段佩宜在與大陸學生打交道的過程中,就逐漸改變了原來對大陸的一些負面看法。“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研究才能知道全貌。”

  在平常的學習中,段佩宜經常與幾位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深圳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陸生”一起討論兩岸媒介環境的不同,涉及的話題從大陸傳統媒體的網路化到微博等新媒體,五花八門。“人們通過微博關心時事,這些都是大陸媒體的新氣象,有的是臺灣沒有的。”她説。

  今年5月,段佩宜成功申請到去北京交換學習的機會,9月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做交換生。“我想親自看看北京的社會,我想知道大陸的高等教育是如何運作的,我想認識更多元的朋友。”

  臺灣政治大學的林佑貞也準備報考大陸的研究所。“我們老師曾説,我們這一代人有一些安於現狀。實際上,大陸的人才市場尚未飽和,年輕人應該要有大格局,所以我認為不應自限于臺灣。”林佑貞説。

  而在臺灣,王宇已不再是一個旁觀者,他開始逐漸融入當地的生活,感受這個社會。

  “有一天我們出遊,要搭大巴車,太陽很毒。看到我們一直在外面等車,一位工作人員讓我們進大廳休息。後來,他就一直在太陽下幫我們看著,直到車來才進來叫我們,”王宇説,“我們在臺灣的生活,滿是這樣的故事。”

[責任編輯:宿靜]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