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第六屆閩臺對渡文化節開幕 兩岸競舟潑水慶端午

2014年07月29日 11:13: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圖為海上潑水場景。 郭斌 攝

  中新網石獅6月23日電 中華傳統的端午佳節裏,第六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23日在擁有深厚閩臺民俗文化底蘊的古港——福建石獅市蚶江鎮後垵澳古渡頭盛大舉行。

  海上潑水、兩岸龍舟賽、民俗表演和攻炮城等活動,讓十萬名當地民眾與遠道而來的臺灣鹿港參訪團嘉賓在共慶端午的同時又一次共同感受閩臺民俗文化的魅力。

  “從2006年舉辦第一屆兩岸對渡文化節開始,我在6年間來了8次,每次都感到分外親切,今年僅我們鹿港文教基金會就有44隻活獅子(44人)來到了石獅。”出席活動開幕式的臺灣鹿港參訪團團長蔡雨亭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風趣地説到,臺灣與福建、鹿港與蚶江有相同的血緣、相同的文化、相同的信仰,很多臺灣鹿港的居民先祖都來自石獅,從2010年開始,除了每年鹿港參訪團來大陸共慶端午外,石獅也組織人員到鹿港參加臺灣的端午活動,蚶江與鹿港兩地常來常往,兩地交流更加互動、雙向,共同舉辦好民俗文化活動。

  中午12時30分許,隨著蚶江海域潮汐的漲起,第六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拉開了序幕。由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團與石獅本土演員聯合演出的大型民俗表演亮點頻現。閩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拍胸舞、生動有趣的火鼎公火鼎婆表演、獨具臺灣特色的舞蹈節目博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兩岸20對雙胞胎共同演唱的《龍的傳人》將演出現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同樣的語言唱出同樣的歡樂,同樣的民俗展現同樣的精彩。伴隨著喧天的鑼鼓聲,獨具閩南風情的端午習俗表演——“王爺船”出海。在焚香禱告之後,插著各色彩旗的祭祀王爺船“金再興”號神船帶著兩岸人民祈求“風調雨順”“祈福平安”的願望出巡,為兩岸同胞共同祈福。

  活動的重頭戲——獨具特色的“海上潑水”上演更是將本已熱絡的氣氛推向新的高峰。海面上,幾十艘漁船競渡穿梭,來自兩岸的船員追逐嬉戲,一盆盆、一桶桶海水化成無數水花,在空中劃出一道道的弧線後落在對方船上,人們將潑出的水視為“幸福水”、“吉祥水”,以此驅邪消災、祈求吉祥、海上安寧。

  除具有濃厚閩南文化氣息的大型民俗表演活動與“海上潑水”活動外,妙趣妙趣橫生的“海上捉鴨”、“海上捉金豬”,緊張激烈的兩岸龍舟賽等海上民俗活動,與民俗踩街、兩岸燈謎聯猜、“攻炮城”、閩臺紅磚古厝保護學術研討、兩岸青年歌舞晚會、閩臺美食節、兩岸書畫家作品交流展、攝影大賽等陸上活動交相輝映,共同上演一場盛況空前的閩臺大型民俗文化大戲。

  端午“海上潑水”習俗最早見於明代,盛行于清朝,是石獅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的産物。樹立在石獅蚶江海防官署遺址上的《對渡碑》記載:“蚶江為泉州總口,與臺灣之鹿仔港對渡……大小商漁,往來利涉,其視鹿仔港,直戶庭耳”。生活在兩岸的同胞為了傳遞鄉音,于端午節期間,在石獅的蚶江以及臺灣的鹿港兩地舉行兩岸對渡儀式,以潑水互相祝福,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海上潑水節”。

  這一延續了幾百年的兩岸對渡文化習俗,既見證和紀念著閩臺對渡史,更成為維繫海峽兩岸同胞情誼、拓展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紐帶。如今,這一習俗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並榮膺“中國最具地方特色民俗節慶”稱號。(林永傳 郭斌 吳世榮)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