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一個臺灣人看“神九”(臺島夜話)

2014年07月29日 11:13:2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搭載著3位航太員的神舟九號飛船,18日下午與在軌運作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牽手”,中國大陸首次載人航太器自動交會對接順利完成。現在,中國人踏上月球表面一窺廣寒宮真相的時程,日趨現實。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戰略構想中,在突破航太員出艙活動、實現載人神舟宇宙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技術後,大陸正朝著2020年建造首座太空空間站的目標不斷前進。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飛行器進行自動交會對接任務成功,是“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以及“建立月球基地”,即所謂“探、登、駐”3階段太空進程的一小步,卻是中國航太戰略歷史性的一大步。

  1986年,鄧小平批示制定“863”計劃,大力支援發展航太事業,其後,大陸領導人多次表示“下決心搞載人航太”,認為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都有重要意義。

  的確,發展航太科技首先具有軍事戰略意義。太空探索遠遠走在前面的美國和俄羅斯,絕不願將航太領先的地位拱手相讓。日本和印度先後準備成立太空戰略司令部,大陸掌握“制天權”,成為戰略大局中不得不然的作為。即使遙望領先群仍瞠乎其後,但僅以8年時間就由首次載人太空飛行跨到載人自動對接目標成功,大陸有“後發先至”的優勢。

  神舟九號對接成功,代表了科學精神的發揚,任何太空任務都是實事求是科學態度的具體表現。如果沒有自主創新的科研能力達到水準,探月衛星、載人飛船不可能實現。大陸曾因“一哄而上”搞運動式的發展模式而吃過虧,改革開放以來,大躍進式的荒謬思維已成歷史,通過發展航太科技,再一次確認科學發展觀的新時代意義。

  做事要有決心。當年“863”計劃是在國力未臻富強,經濟元氣初見起色的年代,領導人採納了科學家的建議,用力所能及的資金髮展新技術,抓住了時機。想想臺灣,蔣經國當年推動十大建設時,也曾經説“今天不做,明天就要後悔”。

  人類的太空事業才剛開始,今日之中國,還要迎接將太空視為龐大商機市場的民營業者挑戰,一個嶄新的太空事業時代已經開始。民營業者正進軍通訊衛星、衛星廣播、太空旅遊等領域,期望在距離地表300公里高處的軌道上大顯身手。面對人類想像力難以窮盡參透的無涯宇宙,中國大陸的太空雄圖正有序前行。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