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統一動力探尋:擦亮臺灣人骨子裏的“中國印”

2014年07月29日 11:13:56  來源:中國網
字號:    

  日前媒體報道,李登輝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世界的秩序正在改變,臺灣面對國際上的“困難”,“喊‘臺獨’沒有用”;“只要把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改成‘民主化和自由的政府’,臺灣民主化問題就解決了”。

  李登輝的言論在島內引發藍綠陣營關注以及不同解讀。藍營人士認為,李登輝終於承認“臺獨”不可行;綠營則認為媒體斷章取義、過度解讀。

  而島內也有媒體認為,完全無法對李登輝此言予以正面看待,應警惕其是否變本加厲,認為不能光靠喊的,而要靠去做。文章還説,其實“臺獨”不管是喊還是做,都不符合臺當局的法律和行政體制,馬英九和國民黨應明確排除“臺獨”選項。

  筆者以為,媒體的解讀頗值得肯定與深思。

  回顧“臺獨”在島內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九四九年以後,“臺獨”這個“舶來品”在臺灣島內從“不能做也不能説”的“政壇禁忌”,到“思想無罪”,再到“言論無罪”,再到“能説不能做”、“能説也能做”,直至發展到“必須説必須做”,是有一個過程的;與“統一”在島內從“必須説必須做”、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確”,到“能説也能做”、“能説不用做”、“能説不能做”一直到淪落為“不能説也不能做”的“政壇禁忌”,幾乎是同一過程。

  簡而言之,“臺獨”從“統一”手裏搶走了話語權,從“邊緣話語”成長為“強勢輿論”,再利用其強勢地位,打擊、掩蓋、抹煞、嘲笑與其不同的聲音,尤其是“統一”;而“統一”則經歷了相反的過程。

  這個過程裏,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思考,甚至值得“借鑒”。

  尤其是,這個過程未必如“臺獨”分子所言,是伴隨著所謂民意變化而來的;甚至可能是恰恰相反,即一小撮聲音大、戰鬥力強的死硬“臺獨”分子,逐漸衝破禁忌、製造出“臺獨”的“強勢輿論”,進而引導、甚至製造出所謂支援“臺獨”的“民意”。

  這並非完全是揣測。據有關研究,島內大多數人是不願意就敏感議題(特別是關係重大而且對立的敏感議題,比如島內的“獨立”和“統一”議題)表態的,即所謂“沉默的大多數”。不但是因為他們作為個人勢單力薄,更因為他們不願意與“別人”或者與“主流輿論”不一致,害怕因此而被孤立甚至遭受打擊。於是,即使不同意所謂主流意見、強勢輿論,他們也不願意説出來、不願意公開表達,於是就被代表了、被代言了。而“臺獨”有了他們的自覺不自覺“背書”,則聲勢更加浩大,“主流”、“強勢”地位更加鞏固。這是一個迴圈的、不斷自我加強的過程。與此相對應,“統一”的聲音則逐漸弱化、失去了強勢輿論的地位、失去了話語權甚至失去了“合理性”。

  如今,“臺獨教主”李登輝喊出“喊‘臺獨’無用論”,起碼在某種程度上説明其已經意識到了“臺獨”已逐漸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勢”所不容。但我們也切不可因此沾沾自喜或者大意。正如上面提到的評論文章所説,李登輝肯定不是認為“臺獨”不可行、“認輸”,而是很可能在鼓勵支援“臺獨”的人採取鞏固、擴大“臺獨”社會基礎的實際行動。(事實上,筆者以為,他其實想説的是,“只要把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改成‘民主化和自由的政府’,臺灣獨立的問題就解決了”吧。)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信號,一個我們可能正面臨機會、甚至扭轉局勢的信號。我們或許應該做的,就是意識到並且主動加速這個過程,即把“臺獨”漸盛而“統一”衰微的這個過程逆轉過來,爭取讓“臺獨”回歸“不能説也不能做”的“禁忌”地位、讓“統一”從“禁忌話題”成為島內的“主流輿論”——這是有可能的,也是兩岸最終實現和平統一所必須的。

  這個過程,最關鍵的就是“發動”第一步。線索就在“其實‘臺獨’不管是喊還是做,都不符合臺當局的法律和行政體制”中——這是現在的臺灣當局所應當而且必須堅守的。筆者認為,最強大的動力就在於民生需求(這一點李登輝説的沒錯),就是通過切實解決民眾關心的民生問題,在爭奪民心的持久戰中勝出;而關鍵的步驟,則在於“馬英九和國民黨”們能不能“明確排除‘臺獨’選項”。

  有人説,中國的歷史,分裂的時間遠遠超過統一的時間;可是他們忘記了,中國人骨子裏對統一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才是中國成為一個統一、興盛的國家的“源動力”。即使在最支離破碎的時代,中國人無論朝野上下,追求“統一”都是主流。他們堅信中國是必須而且一定能夠統一的。

  而今“統一”在島內式微,筆者認為根子也在這裡——島內無論是臺面上的高層還是普通的百姓,似乎都對“統一”“意興闌珊”、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筆者認為,我們要追求的統一,不是在臺灣人的額頭上蓋上“中國戳”,而是擦亮他們靈魂深處業已蒙塵的“中國印”,即讓臺灣人自己重新認識到自己原本就不僅僅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只有一個統一的中國才能實現民族復興,才能真正保障臺灣的所謂民主、自由、尊嚴和地位。這才是兩岸統一的真正源泉。

  筆者認為,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民眾尤其是島內民眾開始逐漸感受到兩岸“和平紅利”,這是一個改變島內民眾思想認識、改變島內“強勢輿論”、“主流輿論”的機會。

  “臺獨”不是用喊的,“統一”也一樣。最主要的採取實實在在的行動、一步一步做起來。

  我們不著急,我們可以等。(沈劍)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