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詩人鄭愁予談《橋》:盼金門成兩岸交流的橋

2014年07月29日 11:14:25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説到詩人鄭愁予,人們總會想到他的成名作《錯誤》,1954年,這首詩在臺灣首次發表後立即引起轟動,特別是該詩的最後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更是膾炙人口,一時間整個臺灣島都在傳誦“達達的馬蹄”之聲。半個多世紀過去,已屆耄耋之年的鄭愁予第四次來到福州,參加在此舉辦的海峽兩岸作家論壇。會議間隙,一位90後的女生將《錯誤》工工整整地抄寫在信箋上請他簽名,而手捧鄭愁予的詩集等待簽名和合影的少男少女更是絡繹不絕,攝影機、照相機等“長槍短炮”和簇擁上來的“粉絲”們將他團團圍住,這熱烈火爆的追星的場面讓人不禁想到:詩歌永遠年輕,詩人永遠年輕,美好雋永的中華文學必然會跨越時間的長河、政治的樊籬四處流播,源源長傳。

  福建青年對文學的高漲熱情,讓老詩人感動不已。他諄諄教導説,雖然現在的年輕人所處的環境與過去不同,但對文學修養的追求不能變,那就是要具備“性靈”,“性是天性,靈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流能量,對生靈有所關懷,這樣寫出來的才能叫詩。”

  鄭愁予1933年出生於山東濟南,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抗戰期間,母親帶著他四處輾轉,不管走到哪兒都不忘教他誦讀古詩詞,15歲那年,他便開始了新詩創作。1949年,鄭愁予隨父親到臺灣,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從臺灣中興大學畢業後他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後獲藝術碩士學位。其詩集《鄭愁予詩集Ⅰ》被列為“影響臺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上世紀80年代曾多次當選臺灣各文類“最受歡迎作家”,名列榜首。

  青少年時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對鄭愁予影響甚深,他的詩大都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因此又被稱為“浪子詩人”。“我從小在抗戰中長大,親眼目睹中國的苦難,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這些寫進詩裏,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實影響我童年的和青年時代的,更多的是傳統的仁俠精神。”有人説鄭愁予詩歌在臺灣傳唱的程度,恐怕不亞於李后主、李商隱。他的詩歌,有一類充滿豪放、爽快、豁達的“仁俠”精神,酷似李白;另一類則有著曲折動人、情意綿綿、欲語還羞的婉約情韻,宛若李商隱。他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技巧巧妙結合,從而開創了新的詩風。

  意境優美深婉的《錯誤》被譽為“臺灣現代抒情詩的絕唱”,或許因為它過於耳熟能詳,在論壇大會上鄭愁予並沒有朗誦它,而是朗誦寫于金門的《橋》。他説,1988年曾和一位攝影家朋友來到福建,去了很多海港,當時就看到很多金門的漁民與福建的漁民在交往,這種往來代表著民心民意,阻擋不住。落籍金門的他寫《橋》是希望金門先成為一座兩岸交流的橋梁。“而文學交流是一切交流的基礎,也是影響最長遠的,搭建這一橋梁更是必要。”(林娟)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