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國故事從“一帶一路”講起(“一帶一路”文化)

2018年11月22日 17:57: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幫助肯亞修建的高鐵通車,當地人民歡欣鼓舞

  為什麼中國不到10年時間修了2萬公里的高鐵,而美國一寸高鐵都沒有修出來?王義桅在世界各地講“一帶一路”時,常遇到這個問題,他給出的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為我們要回家”!他講的春節前帶女友回老家的故事,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聽眾。

  天邊不如身邊,道路不如故事。王義桅從國際關係角度詮釋“一帶一路”的專著《“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問世以後,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兩次委託他帶團去周邊國家巡講。他馬不停蹄奔走于50多個國家,給高官、學者、企業家、媒體人甚至國王、總統講述“一帶一路”這個最新鮮的由中國開頭的故事,並把這些經歷以及在“一帶一路”國際會議上的演講集結成《王義桅講 “一帶一路”故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為該書所作序中,提煉出王義桅講中國故事的三條基本經驗:雙方要“對話”,而不是一個人“説書”;講“中國自身”,也講“對方關切”;講“兩國合作”,不忘講“國際時空”。“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沿線的64國中,有8個最不發達國家、16個非WTO成員國、24個人類發展指數低於世界平均水準的國家。這些國家的關切有極大不同,沒有“國別研究”的功底,用一個“底稿”去不變應萬變,人家自然誤解你是讓他們硬穿“中國鞋”。

  “四個自信”的國外延伸

  王義桅認為,“一帶一路”的魅力就是中華文明魅力、中國現代化魅力及中國改革開放魅力的全面展示。建設“一帶一路”的自信是國內“四個自信”的國外延伸。

  聯合國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全部産業,可以生産從衛星到味精、從火箭到火柴的所有東西。在非盟總部舉辦的學習習近平《擺脫貧困》研討會上,以非洲為代表的許多發展中國家認識到,沒有基礎設施,就很難實現工業化;不實現工業化,民主化就註定失敗。非洲11億人中有4億貧困人口,5億人還沒有用上電,工業化沒有開始或處於初級階段,十分看重中國“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閃富通網路”的經驗,積極響應中國“三網一化”——在非洲建設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區域航空網、基礎設施工業化,從對接“一帶一路”中看到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希望。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預測,解決世界問題寄希望於中華文明,不僅五千年來連續不斷,且世俗包容。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總部提出了“智慧電網、特高壓電網和清潔能源”三位一體的模式。整個世界上11億多人沒有電,煤和油發電,一定會增加碳排放。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怎麼辦?中國人摸索出了一條辦法:“西電東送、北電南供、水火互濟、風光互補、跨國互聯。”

  從思想層面説,“一帶一路”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徹底告別近代,走出西方,正在糾偏近代西方主導的海洋型全球化導致的內陸國家和地區文明衰落,倡導包容性全球化。“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它將人類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串在一起,所開創的文明共同復興的秩序可被稱為“文明秩序”。

  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在1936年出版的《絲綢之路》一書中寫道:“中國政府如能使絲綢之路重新復蘇,並使用現代交通手段,必將對人類有所貢獻,同時也為自己樹起一座豐碑。”“中國人重新開通絲綢之路之日就是這個古老民族復興之時。”

  傳中國經驗 造共榮之勢

  “一帶一路”建設將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驗、工業化經驗、脫貧致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引起沿線國家的改革和國際體系變革。比如,非洲領導人來中國坐高鐵,意識到高鐵是不等人的,被迫改變了生活習慣,回國倒逼改革。肯亞總統肯雅塔每三個月到蒙內鐵路和蒙巴薩港建設工地去視察一次,學習中國經驗。國際層面,亞行、世行都因為亞投行“高效、綠色、廉潔”高標準也不得不做出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因為人民幣國際化而悄然變革。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係辭下》這句話表明,通是可持續發展及可持續安全的關鍵。阿富汗就是典型例子。阿政府認為“一帶一路”給阿富汗實現和平與發展帶來福音,阿絕不能錯過這最後的機會,希望將地緣戰略優勢轉化為實際經濟利益,提出以光纜、交通、能源“三通”促“五通”,不僅使阿從“陸鎖國”變為“陸聯國”,更讓其扮演連接中國與中亞、南亞、中東、非洲,中亞與南亞及印度洋的“五方通衢”角色。為此,中阿雙方正探索“中巴經濟走廊”向阿延伸的可行性。

  “一帶一路”倡議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正式寫入聯合國安理會涉阿決議,足以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展示統籌協調、標本兼治的東方智慧,是解決阿富汗治理困境的希望,旨在以“五通”、地緣經濟乃至地緣文明消除近代以來阿富汗作為“帝國墳墓”“地緣政治角鬥場”的魔咒、打破貧困與暴力惡性迴圈,並將為全球與區域治理樹立典範,突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文明性、和平性、包容性。

  展中國擔當 呈公共産品

  彭博社引用麥肯錫諮詢公司的報告預測,到2050年“一帶一路”有望振興給世界經濟增長貢獻八成的地區。未來10年,“一帶一路”將新增25萬億美元的貿易量,這給經濟全球化打了一劑強心針,帶來了希望。“一帶一路”在器物層面是物質性公共産品,在制度層面是制度性公共産品,在精神層面是觀念性公共産品。人類社會處於一個新起點上,世界是朝向開放包容還是封閉極端,這是21世紀之問。中國的回答是:世界是通的,提出以“五通”為內容的互聯互通方案。當今世界的國內治理與全球治理難題,多體現“不通”之痛。習近平主席指出: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察哈爾學會會長韓方明稱讚説,《王義桅講 “一帶一路”故事》展示了王義桅在公共外交方面的知行合一、“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之道,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作者  敦麟  小章)

[責任編輯:張露露]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