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姊弟縷縷情——追憶范亞維老人

時間:2013-03-21 14:49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3月21日武漢消息 武漢,臺北,臺北,武漢,兩地譜寫姊弟情。

  范亞維、范延中姊弟倆,是海峽兩岸知名專家學者、詩人。其父范熙壬是我國清末民初司法體系的理論構建者與實踐先行者,辛亥首義志士,民初國會眾議院議員、非常國會主席。

  姐姐范亞維,于癸巳新春仙逝,享年97歲。在武漢六中退休後,先後被江漢大學等多所大學聘用為英語教授,80歲時,她還到老年大學教英語。她還與老伴根據紐約麥克米蘭公司1935年英文版節譯本,一起翻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著《悲慘世界》,並於1988年2月由寶文堂書店出版。在老年大學裏,范亞維把《東方之珠》、《今夜無眠》等一些中文歌翻譯成英語,又把一些英文歌譯成中文,教一群老人們唱得熱火朝天。同時,她還在老年大學自學格律詩,與兩岸同行進行詩詞唱和。

  弟弟范延中,現年85歲,1949年赴臺後,不論是在高雄澎湖教書,還是在臺北經商,一直堅持詩詞創作。兩岸解嚴後,又致力於兩岸三地詩歌交流,曾榮膺“海內外黃鶴樓詩詞大賽”大獎。在他的感召下,其女范鮫又接過接力棒,為推動兩岸法律交流貢獻心力。作為臺北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人、臺灣商務仲裁協會仲裁人、專利代理人,近年來,范鮫頻繁地往返于海峽兩岸與世界各地,主持了兩岸多屆理律杯模擬法庭辯論賽、進行學術交流與處理涉外業務。難怪其父親昵地稱她為“海峽飛人”。

  不僅如此,通過父親的整理、補充與加注,姑母撰寫回憶錄補充,范鮫于2008年夏出版了《秀蕻園集》與《敬勝閣集》,從而實現了曾祖父、祖父與父親三代人的夙願。

  2009年7月,筆者首次赴臺交流,承蒙旅臺鄉賢與武漢作協,在臺北為拙作《無陂不成鎮》舉辦首發式與研討會,范延中公得知後,儘管身體欠安,仍在夫人的陪同下專程赴會。

  文人見面一本書。我們雖然神交已久,但只是在電話裏切磋,此次首次在臺聚首,雙方以文人特有的方式,相互贈送了《黎元洪評傳》、《清末民初洋學學生題名錄初輯》與《無陂不成鎮》等圖書。筆者還帶去了本傳的清樣,范公則贈送了其父與孫中山的合影照片。

  蕭人蔭公即時按動快門,為我們留下了永遠的定格。

  經王士毅教授引薦,筆者有幸擔任《為民喉舌范熙壬傳》主筆,范亞維與范延中老人,將范氏三代人輾轉大江南北、海峽兩岸保存下來的百年珍貴資料寄來,讓筆者據實演繹了范熙壬從“父子同科”到“公車上書”,從留日創辦《新譯界》到回國參與立憲,從反對“善後大借款”到堅決抵制曹錕賄選,從歡迎孫中山北上到營救李大釗等驚世之舉。反映傳主究心變法救國、立法治國、護法報國的誠心、憂心與苦心。尤其是首次披露了范熙壬與李大釗如師如友之情誼──他們一起致力於國共合作,歡迎孫中山北上,籌備國民大會,以及共同籌備孫中山的葬禮……其中,范熙壬辭以情發,代表非常國會起草的言鑿鑿、情切切的《祭前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文》,顯得彌足珍貴。

  范亞維老人魂歸黃陂長樂園時,黃陂區統戰部、臺辦、臺胞臺屬聯誼會等敬獻了花圈、花籃。(台灣網武漢市通訊員 裴高才)

編輯:李瑞艷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