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創意臺北——武漢市文創團赴臺參訪有感

時間:2012-11-07 09:37   來源:台灣網

  9月5日至12日,武漢市文創團一行9人赴臺進行了為期8天的考察參訪,期間拜會了臺北市文化局、臺北華山1994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西門紅樓文創區、寶藏岩國際藝術村,艋岬、溫羅汀等文創街區,誠品書店、頑石數位親子、學習工場等文創企業。所到之處,我們不僅看到了臺北文創産業的蓬勃活力,也充分領略了臺北的人文魅力和別樣風情。

   文創産業先發之地

  臺灣是全球著名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也是文化創意産業的先發地區。早在1995年,臺灣“文建會”就提出“文化産業化,産業文化化”的發展戰略。 1997年亞洲金融風波之後,將文化創意産業列為地區經濟轉型的重點計劃之一,並於2010年2月正式出臺《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法》。經過多年推動,目前臺灣文創企業已達到5萬餘家,産值達到6000億新台幣(人民幣1400億左右)。其中臺北市是臺灣文創産業發展的核心城市,共有15000多家文創企業,每5家企業,就有2家從事文創相關産業,每10位工作者,就有1位從事文創相關工作。而全臺灣每10家文創相關産業,就有3家設在臺北,全臺文創産業的營業額,臺北市佔60%。臺北既有法藍瓷、琉璃工房、誠品書店等國際品牌文創企業,街道巷弄也有許多特色文創小店,讓臺北更加充滿魅力和風情,也令國際背包客在這裡流連忘返。

  閒置空間“活化”為文創聚集區

  臺灣的三級古跡西門紅樓,在國民黨退據臺灣後成為大陸各省傳統戲劇表演的地方(有點類似武漢的民眾樂園),後日漸冷清。2007年臺北市文化局下屬的臺北市文化基金會受命經營西門經樓,將這座百年建築打造成為了一個多元文創平臺。民眾可以在此看到各種文藝表演,更形成了原創設計品牌的聚集地。

  此外,閒置的工業和商業場地經過“活化”,蛻變重要的創意設計集聚中心和藝術展演空間。這方面典型的案例包括“臺北國際藝術村”、“華山1914創意文創園區”、“松山煙廠文創園區”、“士林紙廠勞動文化園區”、“臺北啤酒文化園區”等。這樣的做法不僅有利於保護和“活化”傳統空間,同時也為臺北市文創産業提供了蓬勃發展空間。

  文化就在巷子裏

  臺北市現任文化部門負責人劉維公在他的“小巷子裏的臺北創意寶藏”一文中寫到:“想要體驗這座城市的精彩創意表現,就必須離開大馬路,走進巷弄,漫步在大大小小的文創街上。”中山北路二段二十巷是臺北文創街發展的典型代表。一條300米左右的小巷,巷口是臺北重要文化地標---電影主題館“臺北光點”,通常被人們認為不如拆掉的舊房子,一間間地蛻變成為具有強烈風格魅力的創意工作室和創意産品展售店家。對這樣的文創街區,臺北市政府並沒有直接投入經費,而是做了大量的推介和宣傳工作:一是對特色文化街區進行調研,並在調研基礎上彙編成書,系統進行推介。今年臺北市文化局編印的《用走的,發現臺北創意》一書,用優美的散文推介了11個文創街區及店家,吸引人們到這些街區去遊覽,去消費。據説這樣的書每年都會出一本;二是由臺北市文化局每月印發《文化快訊》,詳細預告當月的各種文化創意活動,免費向市民發放,提供資訊。

  臺北市文化局特別送了考察團成員每人一本,讓我們非常驚嘆臺北市一個月內有如此多的文化創意活動,其文創活力可見一斑;三是從2004年開始,每年舉辦“臺北文化護照”活動。今年的活動主題為:現代設計美學、濃厚人文底蘊、傳統民俗藝術、自然生態環保、古跡老屋珍惜、名人故居紀念、歷史老街保存、創意美學街區。圍繞這些主題在1個月內推出54場的漫步、講座、座談、特展等活動,引領市民深入臺北各區域,領會臺北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創意産業,並體驗庶民文化之美。

  充滿懷舊氣息的文創園區

  我們去的幾個文創園區從外觀上基本上保留了舊日的原樣,建築老舊,墻壁斑斑駁駁,老樹搖拽著蒼桑的身影,讓人對逝去的歷史充滿感傷。這些園區和街區還因此成為懷舊電影、電視劇及婚紗拍攝的場所。例如松山、華山等園區特意保留了過去煙廠、酒廠的生産車間原貌和部分設施,寶藏岩國際藝術村則完全保持了過去違章眷村建築的原貌,甚至還有部分不願搬遷的居民繼續在那裏居住,形成了一個很獨特的創意團隊與社區居民的共生聚落。而武漢的文創園區卻比較忽略這一點,比如“漢陽造”文創園區如能保留過去鸚鵡磁帶廠的部分元素,一定會使園區更具情調和魅力。

  歡迎您來拍電影

  臺北市成立了“臺北市電影委員會”,專門協助本地的影視業和國際影視業來臺北拍攝外景的工作,包括勘景、尋找相關人才、場地申請和協調等。“電影委員會”辦有專門網站,以“臺北市歡迎您來拍電影”為導語,詳細介紹可供拍攝的場地,供電影拍攝人挑選,且場地使用費非常低廉,甚至許多地方還免費。介紹,“臺北市電影委員會”成立至今,已協拍了1216部影片。

  創意階級成為文創經濟基底

  文創産業專家認為,聚集創意人才和培育創意階級是發展文創産業的關鍵,是文創經濟的基底。其主要做法有:1、從2004年開始的“育藝深遠”系列,即在小學正式課程中安排藝術欣賞,內容包括:二年級的“戲偶初體驗”、三年級的“發現典藏美術”、四年級的“劇場初體驗”、五年級的“認識交響樂”、六年級的“認識傳統中國音樂”;2、創辦各種創意産業園區,為創意人才聚集創造空間條件;3、舉辦各種創意市集,培育新生代創意階級;4、大學和研究機構設立文化創意産業創新育成中心,為培育創意階級提供智力支撐。

  總之,此次文創團赴臺雖然有很多的收穫,我們把它定位為一次“探路”,希望漢臺兩地文創産業能在更高層次、更廣範圍加強交流與合作。只要我們積極探索,努力推動,漢臺文創産業交流必定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台灣網湖北通訊員 任健)

分享到:
編輯:郭慶娜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