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臺灣走出的華裔鋼琴家陳瑞斌

2016年06月16日 15:48: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臺北6月16日電 題:臺灣走出的華裔鋼琴家陳瑞斌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陳小願

  在臺北見到陳瑞斌頗為難得。

  13歲旅歐、16歲起陸續獲得拉赫曼尼諾夫、肖邦、魯賓斯坦、雅典、維也納、西班牙、義大利等十余項國際鋼琴比賽大獎,如今人到中年的陳瑞斌依然常常赴世界各地演出,一年到頭在故土寶島臺灣停留的時間並不太長。

  這次,他帶給臺北觀眾的是在臺灣首演的《黃河鋼琴協奏曲》。

  《黃河鋼琴協奏曲》取材于抗日戰爭時期的救亡歌曲《黃河大合唱》,並將西洋古典鋼琴協奏曲的表現手法與船夫號子等中國民間傳統音樂相結合。時至今日,作為世界音樂史上最著名的一首中國協奏曲,其史詩般的結構與豐富層次、壯闊意境,每每讓欣賞它的人隨之心潮澎湃。

  6月初,陳瑞斌與臺北市民樂團合作的《黃河鋼琴協奏曲》在中山堂奏響,贏得了在座觀眾熱烈而長久的掌聲。

  也是湊巧,71年前的1945年10月25日,就是在中山堂二樓的“光復廳”舉行了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

  “這首協奏曲講訴著中華民族歷經的那段苦難,兩岸聽眾都能從中被喚起共同的歷史記憶。”陳瑞斌説,“而我則是離開家太久了,這首海外華僑華人都熟悉又喜愛的作品,也常能安慰我的思鄉之情。”

  2014年,陳瑞斌把《黃河鋼琴協奏曲》帶到香港,成為首位在香港演奏此曲的臺灣演奏家,此前在美國洛杉磯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陳瑞斌也曾多次演奏。他認為,彈歷史需要時間沉澱,這首曲子他演出了很多年,每次彈奏都有不一樣的感觸。

  説起來,陳瑞斌的成名,確實遠遠早于他演奏《黃河鋼琴協奏曲》。

  上世紀60年代出生於臺南的陳瑞斌,一齣生家裏就有一架鋼琴等著他。入門老師,則是他的父親。13歲,他隻身前往維也納學習,16歲起屢獲國際鋼琴比賽大獎。

  20歲時,陳瑞斌在一場比賽中遇見了他的“最後一位老師”——俄羅斯鋼琴家拉扎爾貝爾曼(Lazar Berman),成為貝爾曼唯一的華裔學生。在嚴師指導下,陳瑞斌練就出“天使手指”般的彈奏技法,被歐洲樂評譽為“二十年才出一位的音樂天才”。

  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陳瑞斌覺得“最有效率的是人生有些挫折”。而每當受到一些事情衝擊後回到鋼琴前,他以前認為的一些瓶頸竟突然有辦法跨越了。如是,也逐漸塑造出自己的藝術風格。“真正的大師,大概生活上也一定有有別於常人的過去,如此豐富著他的作品,使之得以流傳。而過了很多年,人們還在懷念他。”

  從歐洲到美洲及世界各地,又行至大陸,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世博會……時至今年回到出生地臺南永康街區,為震後余生的民眾和救災人員義演。陳瑞斌用音樂溝通並撫慰著人們的心靈。

  “有人説,鋼琴是我的伴侶。但我覺得音樂是我的生命,它帶給我的勝過我所感覺和領悟到的。”陳瑞斌説,“我一路追求的也不僅是在舞臺上一剎那的成功,而是有朝一日離開這個世界會留下什麼。”(完)

[責任編輯:趙苗青]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