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尋找臺灣課本中的都江堰

2016年06月07日 10:02:03  來源:你好臺灣網
字號:    

  成都的都江堰,一直是我很想去的地方,記得學生時代的地理課本(介紹四川省的章節)與歷史課本(介紹李冰父子的章節)讀過它是中國一個偉大水利工程,至於他的的樣子我不知道,但是我心中仍然比較模糊。

  對於我心中神秘的都江堰,充滿好奇心的我藉由來重慶上班的空閒時間就開始籌劃我的尋夢之旅,等到休假一到我立馬由重慶到成都坐動車往都江堰,成都距離都江堰90多公里,動車半個小時就到了。

  我到都江堰的時候天氣飄著毛毛細雨,細雨與山嵐霧濛濛壟罩整個都江堰,雖然天氣濕冷,但是山嵐與細雨的美讓我對景區內的景色更顯期待與興奮。

  尋找臺灣課本中的都江堰

  一來到景區門口,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有好幾顆高大的古銀杏樹,枝繁葉茂很是養眼。不知道那些大樹高壽,但年代肯定很久遠了。都江堰內面積蠻大,很多人都選擇坐觀光遊覽車環遊。而我選擇了自己走走,細細體會。

  才剛一進都江堰內部就看到路口不遠處有幾根臥鐵,它是明萬曆年間的製品,算一算也是百年古物了。繞過它繼續向前走的通道上,兩旁有十幾尊石像,這是歷代以來修建都江堰的名人大臣,其中也有我們熟知的諸葛亮。繼續向前直行有個岔路,直走是伏龍觀,叉開是往都江堰,多數遊客大多都是繞過直接往都江堰方向走,但既來之、怎能錯過任何景致呢,因此就先往伏龍觀去。進入後內部有李冰石像、飛龍鐵鼎跟一些古文物,繼續向後走就到了都江堰榮列世界文化遺産的紀念碑、而這也是伏龍觀盡頭。

  折回岔路口往都降堰方向,經過一座橋,橋下面是條乾枯的河道,而這河道並非沒有作用,他的用途是作為疏洪道,來調節岷江水量,在岷江大水時,江水會涌進這條疏洪道,可以達到疏洪排沙的作用。

  接著要再走過索橋,來到了飛沙堰,飛沙堰的作用是疏洪排沙,如果內江的水量過多,飛沙堰會將超過灌區所需的水排入外江,使他回到岷江主流,避免成都平原受到洪澇。因為離魚嘴的距離感覺還很遠,所以花了15元買來回電瓶車票,直接從飛沙堰乘車到魚嘴。

  魚嘴是都江堰最重要的設施之一,是用來把岷江分為內、外江的重要分水嶺,因為形狀像魚的嘴,因此得名。岷江受到魚嘴的作用,分為西側的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也是主流;東側的內江則是人工開鑿的河道,主要用於灌溉。也就是因為這個分水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在早期的時候,在外江會使用榪槎來調節內外兩江的分流比例,以保證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多寡可受控制,而現在已經建了水閥門來控制水量。岷江的江水非常湍急,而且不斷地泛起波浪,看得令人有點心驚,這與臺灣所見的平緩河流差距很大,在臺灣要看到這樣湍急的水流,大概只有颱風天或是豪大雨時才可能發生。

  尋找臺灣課本中的都江堰

  爬上分江亭,又是座大索橋,這座索橋穿越洶湧的內江,遊客在索橋上不敢亂跳亂搖,因為若發生意外掉入水中的話,大概誰也救不回來。眾所皆知,都江堰是在戰國時代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所主持建造,也是因為他父子二人的努力,修建了中國史上甚至是世界史上最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利用簡單的分水原理,從岷江分水至成都平原灌溉。一方面避免了夏季洪水的氾濫;另一方面又避免了春季水量不足的狀況。而這水利工程一直正常使用了兩千多年,雖然歷代以來,曾經被大水衝壞過多次,甚至在五代前蜀時,被大水將大堰向下衝移了數百丈。但仍然一直不斷修復,基本上都還是按照李冰父子倆人的設計,兩千年來沒做過什麼改變,一直髮揮著它的功能。可我也聽到當地導遊説,其實在岷江上游蓋了水庫之後,都江堰就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功能,現在的都江堰只是淪為觀光的價值而已,已經沒有調節水量的作用。因為上流的水庫攔截了岷江江水,使得岷江水量下降,水量太少,魚嘴無法發揮正常的功能。

  尋找臺灣課本中的都江堰

  分江亭上的索橋其實叫做安瀾橋,是由一對夫妻上呈建議修建的。這對何先德夫婦因為見到過江的船翻船,淹死了一百多人,於心不忍。於是上書朝廷,希望能夠修橋,讓兩岸的百姓可以平安渡江。這座安瀾橋建成之後,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這對夫婦,又把安瀾橋叫做夫妻橋。當地的導遊説,夫妻過橋要手牽手走過去,傳説這樣可以白頭偕老,那我一個人來怎辦,不就孤獨終老了,嗚嗚。

  尋找臺灣課本中的都江堰

  都江堰的美,除了有自然的美外,還有中國歷史底蘊的美。都江堰讓我這個臺灣人深深的著迷,華夏文化中華民族淵遠流傳的歷史沉澱讓我感受到兩岸血濃于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臺灣旅遊文創達人:光全兄弟(此篇為賴國全個人撰寫,圖片攝影:賴國全)

[責任編輯:趙苗青]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