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一份伴手禮一段兩岸情 臺灣老人跨海尋親完成心願

2016年05月24日 10:32:1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5月24日海鹽縣訊 5月20日,海鹽縣委常委、公安局局長于智勇意外收到一個來自臺灣的包裹。打開來看,是一盒鳳梨酥,盒子上還貼著一張信紙,上書“于局長,尋找富永生事情感謝您的大力幫忙。富齊允上”。

  看罷,于智勇愣了一下,隨即他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早在一個多月前,他也曾收到過一份來自臺灣的書信,同樣的筆跡,而內容則是這個故事的開始。

  一封來自臺灣的求助信

  富齊允,女,1929年生於海鹽。十多歲時,她離開家鄉定居臺灣。“現在我在大陸唯一的親人是我的弟弟。”富齊允説,“70多年了,我無時無刻不在惦念著他。”

  為了卻心願,老人嘗試寫信給海鹽縣公安局長請求幫助尋找。可因為少小離家,老人對過去的記憶十分有限,記不起具體居住在哪個鄉鎮,也不清楚其他的親屬情況。

  “弟富永生、醬園生意、父親富昌其、繼母祝氏”,這是她所能提供的所有有效資訊。“雖然很難,但一定要盡力幫助尋找。”看過信件,于智勇第一時間作出批復。

  一段充滿艱辛的尋人路

  當天下午,治安大隊戶籍專管民警黃文華立即展開調查工作。“我在現有的全縣人口資訊系統中,反覆認真搜索,但始終找不到符合條件的‘富永生’,哪怕諧音也沒有。”黃文華説。他又從全縣近60年來辦理居民身份證的底卡中尋找,但還是毫無結果。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曾從事戶籍工作十多年的老民警顧惠君聽説了此事,並主動加入進來。顧惠君世居海鹽,對海鹽的人文歷史也頗有掌握,建議先將“醬園”作為突破口。

  “以前海鹽開醬園的都是大戶人家,主要集中在武原街道和沈蕩鎮。有些老人可能知道,而且當地的鄉鎮史上可能也有記載。海鹽有兩個直屬鄉鎮解放初期就成立了派出所,戶籍資料較齊全。”顧惠君説。

  於是,他們開始搜尋建國初期的相關原始戶籍資料,併發動社區民警結合基層基礎大排查入戶走訪,但最終匯集的資訊卻無一能對得上號。隨後,他們又一起走訪縣史志辦老同志,查閱了大量鄉鎮史志,甚至到縣檔案館查閱新中國成立前的戶籍資料,但依舊沒有收穫。

  一份綿延不斷的兩岸情

  “要廣辟思路,多渠道搜尋。”于智勇的提醒讓顧惠君受到啟發。她突然想到,曾見過一份解放初期全鎮人口戶口冊,這本冊子記載非常全面。如果富家住過武原鎮,那肯定能找到。

  在成堆的戶籍資料中,他們選準了建國初期1950年至1956年期間的資料,粗糙發黃的紙張有些許塵封的痕跡。“我們一頁頁翻,翻的時候很小心翼翼,生怕紙破了。”顧惠君説,“由於年代久遠了,當時資料都是手寫的,好多字跡看不清。”

  辨認了無數潦草、模糊的字跡,顧惠君和黃文華的眼睛都花了。這時,“媳祝俊英、孫富永生”八個字跳入顧惠君的眼簾,同戶還有富増華(化名)等親屬。他們已于1951年11月17日遷往上海滬淞公茂醬園。

  “應該是他了!”顧惠君激動地説。通過搜尋,民警順利找到了富增華,她正是富齊允老人的表外甥女。此後,又通過她的母親(91歲),得知富永生已于1968年前後去世。

  民警第一時間將消息告知遠在海峽對岸的富齊允。老人沉默了幾分鐘,有些動情地説:“謝謝你們幫我找到他,我這輩子最大的掛念終於了卻了。”(台灣網、浙江省海鹽縣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趙苗青]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