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老年臺胞談故鄉:離家近七十載依舊鄉音難改(圖)

2016年04月14日 08:56:11  來源:中新網
字號:    

高雄市河北同鄉會參訪團觀看革命先烈的照片和事跡。 韓冰 攝

  高雄市河北同鄉會參訪團觀看革命先烈的照片和事跡。 韓冰 攝

高雄市河北同鄉會參訪團聽導遊講解革命故事。 韓冰 攝

  高雄市河北同鄉會參訪團聽導遊講解革命故事。 韓冰 攝

  “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裡玩耍,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雖然70歲了,但臺胞張夢雯唱起《門前情思大碗茶》時依然聲音嘹亮。

  13日,高雄市河北同鄉會參訪團來到家鄉河北的石家莊平山縣西柏坡紀念館。該參訪團在河北期間將到正定乒乓球訓練基地、柏林禪寺、保定軍校等地參觀,進行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交流。

  祖籍河北唐山灤南縣的張夢雯1949年跟隨父母到臺灣,其父親正是高雄市河北同鄉會創始人。張夢雯回憶,父親的地域意識比較強,臺灣與河北相距遙遠,到臺灣不久,父親便和幾位同鄉好友建立同鄉會,相互扶持。為了籌得同鄉會的經費,他們邀請河北梆子演員進行演出並出售門票。就這樣,張夢雯從小就開始聽家鄉的戲曲。

  “正因為在臺灣‘鄉音難求’,所以家鄉的傳統戲曲特別受歡迎,保留鄉音是我們這代人思念家鄉的方式。”張夢雯説。

  高雄市河北同鄉會成立幾十年來,同鄉會在高雄置辦了河北會館、河北人的公墓等,儘量照顧到這些在臺灣的河北人的生老病死。張夢雯説,父親本以為到臺灣三五年後便可回家,沒想到這一去再也沒有回過家。所以張夢雯幾乎每年都會回河北,替父親看看家鄉的變化,也替父親照顧當年沒有照顧到的親戚。

  69歲的臺胞劉珠祖籍天津,1949年離開大陸時,天津還屬於河北。如今同鄉聊天,劉珠還是忍不住説幾句天津話。在劉珠的意識裏,河北還是那個“河北”,天津還是河北的一部分。

  劉珠1949年隨父母到臺灣時不足兩歲,對家鄉幾乎沒有什麼記憶。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看著大陸這麼多年來飛速發展,越來越有大國的風範,劉珠説無論身在何地,她都為能有這樣一個祖國,感到特別自豪。雖然對家鄉既嚮往又陌生,但這次是她第一次來到河北,她希望借此可以深入了解河北的人文、歷史、經濟。

  從西柏坡紀念館出來後,劉珠説,很多東西沒有記錄在教科書上,但歷史就在那裏,需要時間去了解。

  臺灣退休陸軍少將、高雄市河北同鄉會理事長劉中璨説,本次參訪團以老年人為主,畢竟老年人思鄉之情更深切,他希望這次能和家鄉河北建立一個長線的聯繫,希望回頭再帶年輕人“回來”。

  劉中璨説,如今很多人都在觀望兩岸關係的走向,正是因為兩岸關係影響著很多人,所以才會引起這麼多的關注。72歲的劉中璨説,離開家後才明白“家鄉”這兩個字的分量,兩岸的和平關係必將福澤兩岸,“多回家看看才能更深刻地體會什麼才是內心的歸屬。”(作者李茜)

[責任編輯:李典典]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