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臺灣寫真:臺北老建築再現閩南先人生活形態

2016年05月11日 10:43: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原標題:臺灣寫真:臺北老建築再現閩南先人生活形態

  在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有一處具200餘年歷史的建築——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這是臺北市轄內保存最完整的閩南建築館舍,如今是當地傳承閩南文化的據點。

  10日,臺北市民政局在此推出“百年安泰”常設展,通過糕模、龜印、點心擔子、木炭加熱型熨斗等豐富的館藏曆史文物,結合傳統美食模型,打造出婚嫁、育兒、宴客、起居等生命禮俗及作息空間,向遊客展現傳統生活面貌。

  古厝主體建築為一棟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具閩南建築風格;周圍園林講究“自然而然、雲水自在”的造景理念。蜿蜒曲折間,山水應和,怪石嶙峋。粉墻映翠竹,波光現枯石。幽遠不盡的空間成為如今臺北市民養心、賞玩、遊憩勝地。

  該古厝與閩南淵源頗深。據館方介紹,清朝乾隆19年(1754年),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的林欽明率家人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在艋舺開設“榮泰行”經商。林家累積財富後在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建造宅第。為紀念家鄉,遂取名泉州安溪的“安”字和榮泰行的“泰”字,將其定名為“安泰厝”。

  因臺北城市建設,古厝一度面臨拆除命運。在專家學者努力下,古厝于1986年遷建至現址;2000年5月,臺北市政府將其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並對外開放;2009年,古厝成為臺北國際花博會展館,並擴建庭園。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主任秘書余淑告訴中新社記者,古厝匯聚了先人智慧,希望通過常設展,活化、豐富這裡的生活場景,讓民眾了解先人安身、安家、安業的點滴。

  據介紹,古厝的許多建材係由福建海運而來。其中,古厝外埕鋪設的紅普石,是早年大陸商船來臺時,為平衡船身而置於船底的壓艙石;具防震功能的鬥拱,其木材大都採用福州杉。

  民政局方面表示,閩南文化是當今臺北民間生活的一部分,期待常設展吸引更多同好,收集更多文物;並通過文物與場景的結合,讓民眾思考過去和現在,以及未來要給子孫什麼樣的生活。

  此次展覽充分運用古厝的空間。其中,名為“十日前、八日後”的展間有一桌“辦桌菜”,讓遊客體驗傳統農家座上賓的樂趣;“兩性結緣來合婚”展間除了傳統婚禮場景佈置外,還設有“吃姐妹桌”的經典菜色。展覽通過復古有趣的佈置,讓民眾感受“百年安泰”的古樸風華。

  除靜態展覽,今年4月至11月的每週六,林安泰古厝都推出常態活動,如手工技藝為主題的“安泰手作坊”、傳統味道的“歲時節令體驗”、親子互動的“大埕童玩趣”,以及傳統民俗“收涎抓周禮”。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督導、真理大學通識學院兼任講師謝志一告訴中新社記者,現在每年約有14萬遊客到訪古厝,其中不乏大陸、香港等地旅客。古厝還成為臺北市學校鄉土教育場域,每年有近七萬人次學生來此。

  謝志一説,現代社會對傳統民俗的體驗缺乏場域和機制,希望將古厝打造成體驗閩南生活文化的基地,讓民眾感受傳統閩南生活的各種樣態。(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邢利宇)

[責任編輯:趙苗青]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