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金門藝術家的閩南箏情緣

2015年08月17日 08:12: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金門藝術家的閩南箏情緣

  金門、漳州藝術家齊聚漳州南鄉箏屋。 余丹 攝

  吳鼎仁現場揮毫,張木順展示閩南箏雅致琴音。 余丹 攝

  中新網漳州8月16日電 (余丹)“藝術一直是是海峽兩岸溝通交流的橋梁!”16日,在結束了漳州的回訪行程後,臺灣金門藝術大師吳鼎仁感慨道。

  7月18日,首屆金漳陶藝書畫攝影聯展在臺灣金門舉行。8月14日至16日,金門陶藝學會理事長、金門美術學會常務監事謝華東先生率金門藝術家一行回訪漳州。

  此行回訪,吳鼎仁還專程將自己收藏十年之久的一床16弦閩南箏贈與張家搊箏傳統技法第五代傳人張木順。

  閩南箏,又稱張家搊箏傳統技法,與河南箏、山東箏、客家箏、潮州箏,武林箏同源分流,都出始於古老的秦箏,是中國古箏九大流派之一。

  “10年前,我們樂團購入這床古箏,後來樂團解散了,就由我來保管。”吳鼎仁告訴中新網記者,當年金門絲竹樂團使用的是21弦古箏,但由於古箏體積大,不易攜帶,樂團購入了這一把16弦的古箏,“可惜沒有人會彈奏16弦古箏,於是一直閒置著。”

  偶然的機會,吳鼎仁在網上看到了關於閩南張家搊箏的文章,驚喜地發現自己收藏的這床16弦古箏或與張木順的閩南箏為同一類型的箏,於是在漳州文化産業發展促進會的促成下,吳鼎仁與張木順再續“箏緣”于漳州南鄉箏屋。

  “我以為自己這一床16弦閩南箏已經是唯一一把了,沒想到在臺灣也流傳有我們的閩南箏。”細細研究下,張木順發現,吳鼎仁所收藏的箏無論從外形還是弦的質地、數量,都與自己所擁有的這床閩南箏極為相似,可以確定為閩南箏。

  高山流水覓知音,在南鄉箏屋,張木順流暢地撥動琴弦,為海峽對岸的知音彈奏詔安箏曲特有的曲目《流水》。兩岸藝術家共同聆聽著閩南箏傳出的雅致琴聲,陶醉其中。

  臨行前,張木順拿出自己珍藏的一把馬頭琴贈與吳鼎仁,吳鼎仁也當場揮毫,留下“閩南搊箏”、“張家搊箏”墨寶。

  目前,由於張家搊箏傳統技法所需鋼絲箏近乎絕跡,閩南箏的傳承面臨困境。此次意外收穫臺灣産的閩南箏,令張木順重拾信心。吳鼎仁也表示,將盡己所能在臺灣地區尋找更多關於閩南箏的“緣分”,令這一閩南傳統藝術文化能再度重生。(完)

[責任編輯:李瑞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