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96歲老臺胞吳炳炎回鄉祭祖

2016年05月06日 15:21:5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96歲的老臺胞吳炳炎先生,1920年生於湘西自治州鳳凰縣竿子坪鎮(注:現改為鎮)桐油坪村。聽其家鄉親人介紹,自從1987年第一次帶著河北籍的兒子回家祭祖,至今已經回家拜祖4次。每一次回家都會在老家呆上個四、五天時間,與親朋好友暢談交流,追憶少年時光、重溫故園情懷,哪怕遠在海峽對岸,對故土家園的一片拳拳之心更是與日俱增。

  好學少年。 聽其家人、親友介紹及本人相關文字記錄,他有5個哥哥,一個姐姐。他本人原名吳勝暢,字炳炎。小時候,放過牛,砍過柴,讀私塾,身體很棒,成績很好。後來,他的父親還把他送到鳳凰縣城讀文明學堂---文昌閣小學,接受當時最好的小學教育;在那裏,他堅持發揚好學上進的優良學風,僅用4年光陰就跳級讀完6年的小學課程,並考取當時的湖南省立第九師範學校,並立志報效祖國。

  投筆抗戰。 在吳炳炎17歲那一年,他又考取當時的湖南國立體專。那時適逢1942年抗戰正在艱苦階段,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他毅然報考了當時的國民黨空軍官校第17期飛行班,並先後到印度、美國學習戰鬥機飛行等相關技術,在1945年學成歸國並立即參加到抗日戰爭的洪流中,在1945年6月8日第一次執行任務轟炸並掃射日本在武漢的軍營和軍庫;在6月12日又起飛戰機準備轟炸蘭州黃河大鐵橋以切斷日軍後路,在飛往目的地途中,作為副駕駛吳炳炎向正駕駛員美國人傑克少校進行戰況分析判斷並主動建議説,“轟炸武漢日本軍營時,日軍沒有反擊,説明日軍已無力抵抗,轟炸大橋就沒有必要了,因為轟炸大橋要殃及附近的百姓……”,傑克採納了建議後掉頭又去轟炸日本在武漢的軍營和軍庫,保住了當時的蘭州黃河大鐵橋,隨後在全國抗日戰場的全面大反擊下,不到半年日本就無條件宣佈投降,吳炳炎與其戰友一道為反擊侵略、維護全體中華民族兒女的尊嚴與榮光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回家情深。 吳炳炎老先生始終保持著“湘西男兒重情義”的本色。在日常中,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的父老鄉親,每到月夜,月是故鄉明,思鄉情緒更加濃郁,每每都想回家來看看闊別了六十餘年頭的家人親友,到自己的家鄉坡頭上走一走、到親友家中坐一坐,並且隨著時光的推移,回家的念頭愈發濃烈,甚至迫不及待。1987年年底,67歲的吳炳炎老先生,在垂暮之年第一次帶著河北籍的兒子踏上了回家探親祭祖的路,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家鄉的發展變化,看到自己還健在的親人及兒時的夥伴,大家相擁而泣,吁噓不已,此情此景,感人至深。截止2015年11月,吳炳炎老先生已是第4次攜帶親人返鄉團聚了,因行程安排,每次均堅持住上4、5天時間,以盡寸心。

  人老心紅。 吳炳炎老先生退休後,還照樣退而不休,繼續堅持發揚他本人具有的熱愛生活、好學上進、敢打敢拼、團結務實、敬業奉獻等良好精神風貌,不僅熱心服務鄉鄰,還積極堅持體育鍛鍊,成了打羽毛球的“高手”,並多次參加各類大賽並取得好的成績,吳炳炎老先生就一個念頭,通過堅持鍛鍊身體,堅持以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多帶後輩們回到故鄉以盡衷情。目前,吳炳炎老人已有17個子孫後代了,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長老了,他思戀故鄉並先後4次回家鄉拜祖、小住,就是要通過自己的行動,把“月是故鄉明”、“綠葉對根的情意”的最傳統、最樸實、最美好的家園情結在子孫後代中傳唱和延續,為兩岸同胞共有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盡上一份心力……(台灣網湘西州臺辦通訊員 龍寅)

[責任編輯:趙苗青]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