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大陸學生感受臺灣中秋

2015年09月29日 11:21:06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作為華人文化圈的重要一環,臺灣地區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歷來有其重要的角色。這麼重要的傳統節慶,當然不會在臺灣人的年曆中缺席。事實上,中秋節為臺灣年中三大歲時節慶之一,因飽含濃厚的團圓意義,一向受到人們的重視。

大陸學生感受臺灣中秋

大陸學生感受臺灣中秋

大陸學生感受臺灣中秋

  作為華人文化圈的重要一環,臺灣地區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歷來有其重要的角色。這麼重要的傳統節慶,當然不會在臺灣人的年曆中缺席。事實上,中秋節為臺灣年中三大歲時節慶之一,因飽含濃厚的團圓意義,一向受到人們的重視。

  臺灣的中秋節啥樣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諸如賞月、吃月餅幾乎是華人世界的公約數,臺灣人也不外如是。不過不同地區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例如和臺灣相鄰的大陸閩南地區就有博餅的民俗。而臺灣的中秋節較有特色而與大陸不盡相同的地方,首先是吃文旦,其次為烤肉。“文旦”其實就是一種臺灣當地的柚子,比大陸常見的柚子要小而精緻些,味道並無什麼特殊。由於生在閩南,我兒時的記憶似也有中秋吃柚子的場景,故並未感到很不解。

  最令我新奇的是臺灣“中秋烤肉”的盛行,許多第一次在臺灣過中秋的大陸朋友也和我一樣發出過疑問:“為什麼中秋要烤肉呢?”對此,社交網站上曾有過一張網友自製的“嫦娥烤肉圖”,畫面中女神嫦娥一邊烤著兔子,一邊説:“吃什麼月餅啊,這麼素!”記得我與朋友們剛看到這張圖的時候,可真是笑得嘴都合不攏了。這當然是民間的一種“幽默解釋”,但確實給節日增添了一些時髦、有趣的元素。

  娛樂歸娛樂,為弄明白臺灣中秋烤肉的來源?我特地查了些資料。從而得知,臺灣大概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中秋烤肉,且在臺灣中部尤為興盛。至於其來源,説法有很多種。主要一説是受到廣告商的影響,二則是説由於夜間賞月時容易饑餓,使得野外烤肉逐漸成為流行。

  總的來説,這種習俗的形成與臺灣那個年代的經濟起飛以及由此帶來的西方文化影響有很大關係。便有文章作者認為,嚴格講起來,臺灣的中秋節烤肉的新節慶民俗應該是洋化烤肉習慣的延伸。

  大陸學生在臺灣過中秋

  受到臺灣當地文化的感染,加之老師同學間的影響,大陸赴臺讀書的學生在臺灣過中秋基本上是蠻“入鄉隨俗”的。烤肉很快成為大家聯繫感情和滿足味蕾的極佳選擇。

  每逢中秋時節,不少陸生都會和當地學生一樣,“三天一小烤,五天一大烤”。可能今天去系裏面的“烤肉趴”(臺灣説法,取Party音),明天去社團的“烤肉趴”。當然,在臺灣各大學逐漸建立並完善的各類陸生聯誼社團,也積極開展類似的聚會,給大家一個異鄉敘舊的溫馨場合。

  在我剛到臺大讀研的那一年,臺大陸生會便給每一位陸生發月餅,還組織了一次烤肉聚會,日後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美好回憶。

  另外,一些來自大陸閩南地區的陸生,時常會自發組織“中秋博餅”活動。這是一種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獎品的遊戲,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拔得頭籌的人被稱為“狀元”。在臺灣金門縣,這樣的遊戲同樣風行,場面通常十分熱鬧喜慶。

  事實上,我個人在臺灣過的第一個節日便是中秋。那是4年前我到臺灣做交換生的時候,我和室友一起在乾媽的店裏,與乾媽的家人和店員們共度佳節。那是我第一次走入臺灣尋常人家的生活,切實感受臺灣的鄉音民情。我和大家一起“在家門口烤肉、吃文旦”,讓我切實感受到這些兩岸中秋的“大同”和“小異”。

  後來,我在碩一那年的中秋,叫上了自己要好的陸生朋友們,來到乾媽的店裏。我想,其實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不論是吃月餅還是烤肉。我們願意甚而熱愛中秋的原因,主要不是外在的形式,而都是基於一種流淌在彼此血液裏的、對“家人”團聚的內在喜悅吧。洪鑫誠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