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辛亥元勳向海潛家族:父輩戎馬一生 後輩情係兩岸

2015年01月27日 11:04:4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月27日黃石市消息 大冶和平街,是大冶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之一,高樓聳立,早已看不出過去的印記。在商鋪夾雜的一棟居民樓裏,89歲的盛蘭英老人獨自居住著。

  在她家的客廳上赫然挂著三張照片,分別是她的公公向海潛,老伴向鐵錚,兒子向柏林。雖然他們都已經離她而去,但盛蘭英始終不願意搬離故鄉。

  每次,向榕錚從臺灣回來看望嫂子盛蘭英時,便是她家最熱鬧的時候。而他們的共同話題,始終離不開父親向海潛投身革命的戎馬一生。

  追隨孫中山屢立戰功

  向海潛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組織者和傑出將領之一,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深得孫中山的器重。

  向海潛,族名向能憲,字松坡,生於1888年正月二十日。他出生在大冶城關和平街一個普通的家庭中。

  向海潛少懷救國大志,年僅15歲就毅然離家去省城武昌投軍。入伍後,他接觸進步會黨,組織革命力量,秘密從事旨在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國的活動。在軍隊裏,他結識了同鄉同軍籍的黃申薌,兩人情同手足,於是,向海潛將自己在軍隊中秘密組織起來的“群英會”,與黃申薌組織的“共進會”合併在一起,仍稱“共進會”,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革命力量,成了武昌起義的基石之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起義前夕,向海潛負責與炮隊聯絡。起義開始後,他率領民軍攻打漢口,為武昌起義的勝利立下了戰功。湖北省都督府成立時,向海潛被任命為都督府參謀、武昌衛戍司令。

  向海潛追隨孫中山,屢立戰功。孫中山雖長向海潛22歲,卻常以“向大哥”呼之,並常將親筆書法贈向海潛作紀念。

  1923年,向海潛來到上海,創立洪門五聖山。到抗日戰爭爆發時,上至四川、下達江浙,無處不是他的實力範圍。向海潛在理事會上要求,具有愛國傳統的洪門成員積極投身抗日鬥爭。

  “七七事變”爆發後,向海潛更加積極投身於抗日洪流。他在桂林後方成立營運公司,創辦西南機械廠,為前方抗日將士運送各類保障物質。有一次,日寇空襲桂林後方,向海潛公司運輸隊七輛滿載物質的汽車正駛在途中,當看到數百學生四處逃散,形勢緊急。向海潛當機立斷,命令丟下所有物質,將200多名學生送到安全地帶。雖然公司物質全部被轟炸殆盡,但他認為救了那麼多學生,很是值得。

  抗戰勝利後,向海潛于1946年回到上海。此時,蔣介石正積極準備內戰,而在民族命運決戰的時刻,向海潛開始嚮往進步,積極向中共方面靠攏。他堅持反對蔣介石的對日不抵抗政策,力主國共合作、一致抗日。

  上海解放前夕,向海潛被特務機關列入黑名單,他本人和家屬被劫持押上飛機送往香港。1953年,向海潛一家被迫遷往臺灣。向海潛在臺灣除參加洪門活動外,不參加其他活動。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