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記臺屬楊傳賢:“助人為樂”美麗了她的多彩人生

2014年10月16日 10:07:3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0月14日消息 秋高氣爽,金桂飄香。日前,在湖南省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舉行“湖南省第三屆我最喜愛的十佳人民警察、十佳擁警模範”頒獎典禮。隨著主持人的介紹,伴著優美的樂曲。一位年過古稀的老媽媽,從綴著“和諧之光”金字的殷紅螢幕後走出,穩步走向臺前,喜悅而禮貌地接過省領導頒給她的獎狀和獎盃。她,就是被人們譽為雷鋒式的好人楊傳賢。

  雷鋒精神就是人生座右銘。“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多少老人年近花甲時,會不時地咀嚼這意境雖好卻又無奈的千古名句。生命中成功的得意,失敗的悔恨卻淡化消隱了。如今已退到人生舞臺的側幕,還要做什麼?還能做什麼?許多退休老人到了這境地。會感到無聊、失落、不知所措……但面對退休的楊傳賢卻如此淡定、坦然、還風趣地對別人説:“花甲當作花季過,晚霞夕陽別樣紅”。

  周圍的人們時常疑問,為什麼年過古稀的她還這麼開朗,瀟灑、充實,在曲折的人生路上她從不停歇……這其中的奧妙還得從五十年代説起,當時她在湘西第一師範讀書,雷鋒的故事正在神州大地傳誦,當《雷鋒日記》出版後,喜歡讀書的她更是愛不釋手,並把日記中那些震撼心靈警句摘抄在筆電裏,例如:“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大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如果你要告訴我們什麼思想?你是否為了未來的人類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好……”。從此,這些擲地有聲的語言常在她耳邊迴響,雷鋒精神成了她的寄託,提示她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一個無私奉獻給社會、故鄉的人。

  熱愛故土甘願為它奉獻。六十年代,她從武漢師範學院畢業分配在湖北襄陽市,由於工作出色,被推選為襄陽地區人大代表,報紙、電臺經常宣傳她,鮮花和掌聲也簇擁著她,但她仍在懷念她的家鄉,那塊生她育她的故土——吉首。經她一再請求,1981年終於調回吉首,她就在這塊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上施展才華,為它的繁榮進步,發達昌盛,奉獻聰明才智,揮灑熱血汗水……她喜愛攝影,拍攝湘西美麗的山山水水,捕捉故鄉日新月異的改革變化是她最大的心願,不論人物,景色只要有感悟,有新意,她就按下快門,然後挑選滿意的沖洗、放大。再把這一張張美好“瞬間”,奉送給來湘西觀光旅遊的同學、朋友,或寄給遠在美國、臺灣的親人……她説:“我高興把它當禮物送人,因為把湘西之美送給他們,這比什麼禮物都要珍貴!”

  五十年代,當毛主席題寫的《團結報》三個金光閃閃大字,映入人們的視野中時,正在第一民師讀書的楊傳賢,就開始給報社號稿,多年來筆耕不止。多少次被評為優秀通訊員。在《團結報》成立五十週年的慶祝大會上,作為《團結報》成長、壯大的見證人。她是唯一參加大會的作者、讀者代表。面對全國幾十家報社代表,數百名新聞工作者,她生動而激情的發言,博得全場陣陣掌聲。

  她勤於寫作,尤其傾心書寫湘西風土人情……她的作品不僅刊登在州內外報刊雜誌上,有的文章已上了人民日報,而描寫海峽兩岸骨肉相親的散文“悠悠萬溶江”“臺灣教練在吉首”也被《海峽之聲》錄用,那歌頌湘西秀麗山水的抒情文字。已被電臺播音員用清脆悅耳的聲音,播送在臺灣海峽上空。從2006年到2010年,她被請到吉首市政府編寫政府志、黨史、組織史。她是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早出晚歸地潛遊在歷史資料的海洋裏,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她翻閱了幾十萬字的文檔,了解吉首悠久的歷史,更加深她對故鄉的愛。

  積極參與籌建國立八中紀念亭。七十年前,盧溝橋一聲炮響,日寇的鐵蹄踐踏了半個中國,天南地北的學生(也有朱鎔基總理和他夫人勞安)流亡到湘西,就讀臨時建立的國立第八中學,湘西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自2001年4月,朱總理夫婦回到湘西圓夢後,海內外八中校友掀起一股“懷舊熱”,為感謝湘西民眾長達八年的養育恩澤,他們真情相約要在有生之年共同捐資,在校施教中心所在地——吉首(原叫所裏)。建立一座“國立八中紀念亭”,讓世人了解這座曾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的古城。在吉首八中校友聯誼邀請下,楊傳賢積極參加八中紀念亭的籌建工作。從建亭開始,她每天奔走于規劃、設計、國土、消防、監督等有關職能部門,送去一份又一份報告,一次又一次陳述,花費了大量精力,還為籌辦各種活動拍攝照片四處奔走,以及對外聯絡,撥打美國、日本、香港、臺灣的長途電話等費用,都是她自掏腰包。八中校友都為之感動,要用捐資款來給她報銷,她婉言謝絕。她説:“您們的好心我領了,只要紀念亭建成,全世界都知道吉首這座山城,在抗日戰爭中,收留了數千名流亡學生,讓他們走進課堂書聲朗朗,我就感到心滿意足了。”由於八中校友對吉首深深地愛,他們從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大洋彼岸、寶島臺灣寄來一筆筆捐款,歷時半年,在悠悠的峒河畔,建成了一座紅色亭柱,金色琉璃瓦的“國立第八中學紀念亭”現在它已成為對全市大、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也是吉首山城峒河沿岸的一大人文景觀。

  熱心支援公安工作為幹警排憂解難。楊傳賢十分珍惜州人大代表,吉首市四屆政協委員(其中兩屆任政協常委)榮譽,經常到基層去視察和了解社情民意,關注公安工作。作為州內兩報的通訊員,她經常撲捉公安幹警懲惡揚善、打擊罪犯的新聞題材,及時用文字和照片通過媒體把它報導出來,樹立幹警在廣大群眾中的威望。她關心幹警的工作和生活,當她看到吉首峒河派出所房屋狹窄而破舊,對開展各項工作極為不利,就倡議全組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倡議政府和有關部門想法改變峒河派出所的辦公環境,先後多次找州、市政法部門領導和房管部門,口頭和書面介紹峒河派出所房屋的困難情況,請他們酌情解決,經過她多次奔波呼籲,吉首市政府終於批示將一棟公産房讓出,給峒河派出所改建為辦公場地。房屋落實了,但原來居住的居民遲遲不肯搬家,她積極配合房管部門作耐心的説服工作,經過半年的動員,居住群眾全部搬出,峒河派出所終於有了較為寬敞的工作場地。

  多年來她還主動配合公安、房管部門開展清查工作,杜絕吸毒、賣淫、聚眾賭博人員租房,有力地打擊了黃、賭、毒氾濫,為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構建和諧吉首作出了貢獻。2010年全州舉辦“警民共建和諧湘西”活動,她被選為“民擁警十優模範”(全州共十位)。成為吉首市唯一獲此殊榮的佼佼者。2012年湖南省又在評選“十佳擁警模範”,經過層層篩選,網上投票,領導評定,她在全州又一舉奪魁,這年國慶前夕,她出席了在長沙舉行的頒獎典禮,榮獲省級“十佳擁警模範”。

  發揮餘熱夕陽光輝無限好。楊傳賢現在已是七十六歲高齡的老人,有人問她:您怎麼有這麼好的心態,迸發出這麼大的能量?她拿出了她寫的散文《感悟夕陽》給問者看,現摘下其中一段“面對夕陽西下的自我,要重新調整生命航程的坐標,換一種活法,放棄功名利祿的追逐,放棄爭強鬥勝的意氣,不求回報不求補償。不求大紅大紫,只求風和日麗,品味瀟灑生活的美好,珍愛失而不再的時光,使生命的最後歲月,活的更充實一點、更豐富一點、更有滋味一點,以顯示生的美麗,死的無憾”。

  目前,楊傳賢老人依然熱心擔負著州臺聯副秘書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州市攝影學會會員、公安、房産行風監督員等許多職位,各種各樣的工作和活動使她的生活多姿多彩、有聲有色,她説“雷鋒日記”是她的人生路標,她會沿著它指引,從容漫步地走下去。(台灣網湘西州臺辦通訊員 龍寅)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