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染盡煥新顏 走進福建自貿區福州片區
福建自貿區挂牌一周年福州片區係列報道《自貿東風起合作正逢時》
第一集
《東風染盡煥新顏——走進福建自貿區福州片區》
2015年4月21日10時,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儀式在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福建省委書記尤權為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廈門片區、平潭片區同時進行揭牌儀式。
陳秀容:未來很多行業可以探討,醫療教育物流貿易金融這幾類都可以探討
黃拓中:自貿區成立之後,融資渠道融資成本可以獲得更多解決
福建自貿區2015年4月21日挂牌(你好臺灣網 圖)
建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舉措。福建自貿試驗區的實施范圍118.04平方公里,涵蓋三個片區:平潭片區平方公里,廈門片區,福州片區。
福州片區是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個片區之一,實施范圍31.26平方公里,涵蓋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福州保稅港區。其中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由馬江區塊、快安區塊、長安區塊、南臺島區塊、瑯岐區塊5部分組成,福州保稅港區,由江陰區塊、新厝區塊2部分組成。福州片區包含了三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分別是福州保稅區、福州出口加工區、福州保稅港區。
福州是祖國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省會城市,福州籍臺灣鄉親80多萬人,被列為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在全國率先開通了與臺灣本島的“海上直航”,海關總署在福州設立了全國唯一的涉臺商品原產地管理辦公室,福州還擁有大陸唯一的對臺水陸路郵件總包互換局。憑借“五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優勢,福州已成為對臺交流最活躍的城市之一。福州也是全國著名僑鄉,福州籍海外鄉親40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福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改革開放後全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已經確定福州市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
當前,福州正處于全國首個涵蓋國家級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四區合一”重點開發區域的戰略機遇期,這些政策為福州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圍繞立足兩岸、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戰略要求,充分發揮改革先行優勢,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福州片區要建設成為改革創新的“試驗田”;率先推進與臺灣地區投資貿易進程,發揮省會中心城市、僑臺和海洋優勢,重點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重要平臺,以及兩岸服務貿易合作和金融創新合作示范區。
福州片區承擔著六大試驗任務,包括:
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
建立兩岸高端制造業合作新模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電子信息、海洋生物及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與新能源等高端制造產業集群和相應配套的制造服務業,打造面向國際市場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平臺
創新合作模式,拓寬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投資、貿易、航運、基礎設施、技術、人民幣貿易跨境結算等合作領域;做大做強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加快發展總部經濟,推進兩岸冷鏈物流和海產品精深加工合作,提升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便利化水平,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
建設兩岸電子商務經濟合作實驗區
以國家授予福州海峽兩岸電子商務經濟合作實驗區為契機,加快拓展和打造兩岸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和現代物流合作新載體,重點引進和推動兩岸平臺合作、在線金融、商模創新、創業育成、戰略咨詢、信用評價、物流快遞及第三方公共服務等電子商務相關領域的投資與合作,形成多點支撐、多元發展、多極增長的兩岸電商協同發展新優勢。
建設兩岸服務貿易合作示范區
擴大對臺電子商務、服務外包、醫療服務、商貿物流、融資租賃交易、商品交易、整車進口、旅遊服務等八大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合作。探索與臺灣在跨境電商平臺、IT研發、文化創意、會展、專業服務、社會服務、人才引進等領域的合作新模式。
建設兩岸金融創新合作示范區
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互聯網金融、金融服務業開放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強兩岸金融合作,開展主要面向臺灣的特色金融創新,力爭在臺灣人民幣資金使用、清算、回流等方面有所突破,打造兩岸金融創新合作示范區。
建設兩岸人文融合示范區
以中國船政文化等為載體,發揮臺灣在文化創意、研發創新、資本運作、運營管理和人才技術等方面優勢,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鏈,形成兩岸文化產業合作示范園。推動瑯岐對臺綜合旅遊碼頭及海峽旅遊集散中心建設,加強兩岸旅遊文化融合發展,提升旅遊品質,打造特色品牌。
2015年4月21日挂牌以來,福州片區認真貫徹國家自貿試驗區戰略部署,圍繞自身功能定位,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項目建設為載體,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福州片區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平穩運行,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基本確立,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初步形成。
福州出口加工區辦公樓(你好臺灣網 圖)
福州片區堅持推進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體制機制創新。市委、市政府針對重點試驗任務出臺了支持整車進口、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融資租賃、跨境電商、保稅展示交易、兩岸創業創客等33個產業扶持政策,確保試驗任務取得成效,做大流量。
一年多來,福州片區推出一批有福州特色的可復制創新舉措。包括7批體制創新舉措77項,全國首創22項,其中“簡化CEPA以及ECFA項下貨物進口原產地證書提交需求”及“放寬ECFA項下海運集裝箱貨物直接運輸判定標準”2項全國首創舉措被復制推廣到四個自貿試驗區,“3A一掌通移動稅務平臺”、“改革和簡化原產地簽證管理”等17項創新舉措被列入福建省改革創新成果在省內復制推廣。
福州片區創建與擴大開放相適應的投資管理體制。在全國率先實行“一表申報、一口受理、一照一碼”登記制度,企業設立時間由原來的15個工作日縮短到材料齊全立等可取;創新實施“就近登記、全城通辦”的便捷準入模式,構建起“多網點、全時空、零距離”的登記服務平臺。截至2016年4月10日,福州片區新增注冊企業14135戶,注冊資本1597億元,其中內資13711戶,外資424戶(含臺資182戶),注冊億元以上企業225戶,新增企業運營率達34.13%。
福州片區推進外商投資和境外投資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簡化程序,放寬境外投資者主體資格證明和境外普通合夥人的資信證明要求,截至2016年4月10日,新增外資企業424戶、注冊資本180億元人民幣。建立境外投資促進平臺,挂牌以來,共有19家企業對海絲國家和地區總投資6.58億美元,涉及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澳大利亞等國,涵蓋跨境電商、外貿進出口、物流合作、制造業等領域。
這一年來,福州片區海關、國檢累計出臺了38項貿易監管創新制度,有效提升了貿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了通關成本,提升了貿易效率。2015年福州片區外貿進出口額144.6億美元,比增2.2%,江陰港吞吐量110.86萬標箱,比增10.79%。建立起“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監管服務模式。探索建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管理制度。推動以培育新型貿易方式為重點的貿易轉型升級。按照省總體方案要求,大力發展大宗商品交易、跨境電商、保稅展示交易、汽車平行進口、服務外包等新型貿易業態,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
位于利嘉國際商業城的自貿區平行進口汽車保稅交易中心(你好臺灣網 圖)
福州片區深化以簡政放權為目標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將原來分散在省、市、區三級政府部門400多項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事項相對集中由片區管委會按照“集中受理+部門分辦”的原則實施審批服務,實現“審批不出區”。創新行政審批管理模式。位于馬尾的福州片區綜合服務大廳面積9千平方米,設立窗口69個,入駐部門44個,集中辦理區內各項事務,實現“辦事不出區”;加強網上辦事大廳和網下行政服務中心的銜接,打造線上線下互補的政務服務平臺;公布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事項目錄,明確權責清單,實行“陽光審批”,精簡優化審批流程,改進審批方式,將時限壓縮到法定時限的30%以內。
建立與自貿區發展相適應的金融創新服務體係。建設形成區內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體係。打造兩岸金融合作示范區、金融小鎮、多層次資本交易服務市場等載體,形成金融和類金融企業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兩岸金融合作邁上新臺階。積極向區內臺資企業和來榕的臺灣企業宣傳大陸服務臺資企業、兩岸金融合作的政策。目前4家臺資銀行落戶福州,全國5家臺資保險公司中有4家在福州市設立保險機構,數量居省會城市首位。區內銀行為彰化銀行福州分行、華南銀行福州分行等在大陸的臺資銀行開立同業賬戶8個;中國銀行與在福建設立分行的部分臺資金融機構簽訂人民幣支付清算協議,累計代理支付清算量達39.76億元;彰化銀行福州分行成為大陸首家開業即可開辦人民幣業務的臺資銀行;建設銀行在區內設立國內首家總行級“海峽兩岸跨境金融中心”;臺企聯合保險代理公司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名稱預核準即將落戶福州片區。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為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區內銀行還開展集中匯總徵稅保函、“銀稅互動”等業務,興業銀行還創新推出“易速貸”、“創業貸”等產品,累計為小微企業提供8619萬元信貸支持。
福建自貿區福州片區挂牌一年來,還積極探索兩岸先進制造業合作新途徑。對接落實“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通過規劃引導、創新驅動、政策扶持、項目帶動,推動兩岸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
建設先進制造業技術服務中心。依托福建省質檢院,建設福州片區兩岸先進制造業技術服務中心,已建成實驗室面積近4萬平方米,儀器設備8000多臺(套),擁有6個國家級質檢中心。挂牌近一年來,已為新大陸、華映科技、愛普生、飛毛腿、星網銳捷等眾多高新制造企業國際認證100多個批次、國內認證近2000個批次。
持續擴大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推出“建立對臺原產地證書核查機制”等5項對臺貿易便利化的創新舉措,率先實施對臺“源頭管理、口岸驗放”模式,使得產品檢驗放行時間從5-7天縮至1-2天,率先採信臺灣檢驗結果,實現“一張證書、兩岸互認”,區內共有112家企業申請辦理簡化ECFA和CEPA原產地證書提交手續,涉及報關單874票,貨值4693萬美元,貨運量1.8萬噸,涉及稅款3021萬元,2015年臺灣食品進口增長了28.3%。
持續推動對臺服務貿易領域開放。加快對臺醫療、建築、旅行社、教育培訓、文化創意、跨境電商、展覽會、物流運輸等15個領域開放,出臺鼓勵和支持臺灣青年來榕創業就業扶持政策,出臺支持臺灣人才在福州自貿區內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任職的實施意見。
打造兩岸交流基地。瑯岐海峽青年交流營項目進展順利,一期將于今年8月建成交付使用;與福州市臺協會合作建成1.2萬平方米的臺商創業園,成為集播種、孵化、產業化為一體的兩岸創業創客空間,已確定入駐項目56個,今年5月將正式投入使用;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內涵,引入臺灣鉅太文旅企業管理公司運營管理“左營﹒佐贏”園區,打造集文化、旅遊、休閒、創意為一體的臺灣特色文創產業,項目一期已入駐臺灣文創企業14家並于2016年1月開園運營。
完善法治化的國際營商環境。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借鑒國際經驗,設立自貿試驗區法庭、檢察室、國際商事仲裁院,多項法治創新舉措形成多元化、市場化、國際化糾紛解決機制和兩岸經貿合作爭端友好解決的服務平臺。
福建自貿區揭牌一周年,祖地鄉音推出係列報道,通過具體事例向兩岸受眾介紹福建自貿區福州片區一年來的建設情況,重點展示福州片區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報道主要從兩岸高端制造業合作、跨境電商平臺建設、臺青創業(文創)三個面向深入挖掘自貿區相關制度、政策的創新與落實,從而體現福州片區重點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兩岸服務貿易與金融創新合作示范區的定位。(編播/貝娜)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