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漳州溫泉冒出了“臺灣泡”

2015年10月28日 08:08:00來源:福建日報

  雲頂溫泉大酒店在酒店溫泉區內重建了現代版的土樓。(資料圖片)

  汕頭人余琦是個溫泉愛好者。她最大的願望是去臺灣北投,感受一下別具特色的臺式溫泉。但由於工作繁忙,計劃遲遲難以成行。不過,今年國慶,余琦在漳州市雲霄縣體驗了一把臺式溫泉的樂趣。“做溫泉SPA、吃溫泉菜、住客家土樓。泡個溫泉,居然有這麼多花樣啊!”余琦説,自己不虛此行。

  雲霄地熱資源豐富,擁有大陸罕見的海水溫泉和種類齊全的淡水溫泉,被譽為“中國溫泉之鄉”。然而,曾經的雲霄溫泉産業卻是另一番景象,2008年引入相對成熟的臺式經驗後,開啟了一場産業蛻變之旅。

  過去:

  産品單一 附加值低

  立式腳底針灸、水中水泡按摩床、氣泡涌泉浴……走進雲霄縣雲頂溫泉大酒店,種類豐富的泡湯項目,吸引了不少潮汕、臺灣地區的遊客,週末來此泡湯,而這也是雲霄引進的首家臺資溫泉項目。

  “儘管優勢突出,但雲霄溫泉産業的開發,卻長期局限于泡澡的原始狀態,産品比較低端,更談不上什麼度假旅遊。”雲霄縣旅遊服務中心負責人張志華説。幾年前,漳州市旅遊局局長林菁赴臺灣宜蘭縣考察礁溪溫泉,見識到了島內溫泉文化的魅力。“臺灣溫泉設施完備,民眾可隨時享受泡湯的樂趣,還有專門的溫泉博物館。”在林菁看來,臺式溫泉的成功在於實現了産品多元化與産業鏈的充分延伸。

  據了解,除了溫泉客房、室內湯屋、SPA水療池等核心産品外,臺灣溫泉旅遊業還整合了其他資源,將泡湯與觀光、鄉村農業、健康養生等元素充分結合,年産值近200億元新台幣。

  面對自身産業瓶頸,雲霄該如何破局?取經引資,被提上議事日程。2007年,臺商吳松柏赴雲霄實地考察,驚喜于雲霄的豐富地熱,決定進軍溫泉業。2008年,他投資2億元創辦了雲頂溫泉大酒店,將臺灣元素注入閩式溫泉,從臺灣引進了全套SPA設備,並開發了多種養生湯池。

  除此之外,吳松柏還將雲霄溫泉資源與土樓文化相結合,在酒店內重建了現代版的土樓,僅今年國慶期間,每日赴該酒店泡溫泉的遊客就超過2000人。

  現在:

  整合資源 告別粗放

  “當然,要提升雲霄溫泉遊品質,不能僅僅只是泡湯。”吳松柏説,目前他正計劃利用土樓周邊的水庫、森林等天然資源,建設集溫泉、食宿、垂釣為一體的休閒農場,讓溫泉旅遊的內涵更加豐富。

  事實上,雲霄土樓溫泉之旅的雛形已初現。張志華告訴記者,今後他們將整合溫泉、土樓、開漳史跡等旅遊優勢資源,開發一條溫泉旅遊線路,讓遊客白天可以暢遊名勝古跡,夜晚入住溫泉酒店,體驗泡湯養身的樂趣。

  引入臺灣經驗之後,“吃貨”們也有了口福。目前,雲霄的臺資溫泉企業已開發出溫泉土雞、溫泉甲魚、溫泉蔬菜等溫泉系列菜。“溫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用溫泉水進行農業種植和養殖,既能為遊客提供高品質的健康食品,也實現了産業鏈的延伸。”吳松柏説。

  “臺灣經驗落地雲霄,不僅提高了本地溫泉配套設施的檔次,更為我們旅遊從業者上了一課。”張志華表示,在臺資企業的帶動下,雲霄溫泉業已經告別了“澡堂”式的粗放開發階段。

  與此同時,漳州其他地區的溫泉企業,也開始借鑒臺灣經驗,發展多元化的溫泉産業鏈。“我們經常組團帶領本土旅遊業者赴臺學習,並且建立了閩臺旅遊試驗基地。”林菁告訴記者,周康壽正是漳臺合作的受益者。

  據介紹,多番赴臺考察後,周康壽在南靖縣船場鎮上湯村,建起佔地400畝的溫泉休閒度假村。“未來,我們將跳出單一項目經營的模式,將溫泉資源與周邊景點充分結合,借力南靖土樓,形成一條溫泉旅遊産業鏈。”周壽康説。

  有關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赴漳州體驗溫泉旅遊的遊客近1400萬人次,同比增長14.3%,旅遊收入達151億元。

  未來:

  加深合作 塑造品牌

  儘管如此,但漳州溫泉業要想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漳州旅遊資源豐富,正規劃將溫泉體驗與鄉村田園、土樓世遺、濱海風情等旅遊業態有機結合,打造特色旅遊線路,溫泉旅遊大有可為。”林菁説,産業鏈的延伸可通過“一産加三産”的方式實現,而目前漳州部分溫泉企業正嘗試將溫泉與農家樂相結合。

  “目前,漳州溫泉業仍處於靜態發展狀態,尚未形成較成熟的溫泉産業鏈。”吳松柏認為,儘管漳州溫泉旅遊業在吸收臺灣、日本等地經驗,但産業鏈培育仍是一塊短板。比如溫泉與旅遊資源、鄉村休閒、區域文化的融合較弱,缺乏深度整合。

  此外,漳臺合作也亟待加深。儘管漳州溫泉業向臺灣取經者很多,但真正的産業合作,仍屬少數。

  對此,吳松柏表示,希望未來漳州市政府能通過舉辦産業論壇等方式,推動漳臺溫泉産業的交流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讓兩地的旅遊業者加深交流,在資源開發、産品設計、産業鏈延伸、項目管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展開更深入的合作。

  本報記者 張輝 李烈

  通訊員 彭毅 王一雄 郭碧燕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