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自貿區擴區滿月 外國留學生就業將試點

2015年06月01日 07:46:00來源:新民晚報

  從28.78平方公里擴大到120平方公里,升級後的“2.0版自貿區”有哪些深層次的轉變?在自貿區擴區“滿月”之際,近日,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孫繼偉等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浦東將率先試點外國留學生在自貿區就業、推出“減權清單”的多項全國首創的改革措施;同時,推進“雙自聯動”等初步方案已經形成。

  談政府職能

  年內將出臺首份“減權清單”

  自貿區擴區後,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和浦東新區政府合署辦公,進了“一家門”後新的管理體制“磨合”得如何,如何進一步深化政府職能轉變?孫繼偉介紹,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和浦東新區政府合署辦公後,新區與自貿試驗區工作實現了無縫對接。市級層面,統籌協調機制有效運作;區級層面,管委會3個內設職能局和5個片區各司其職、分工協作、合力推進自貿試驗區各項工作。

  政府職能轉變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國務院批復的上海自貿區“深化方案”25項內容中,有12項是關於政府職能轉變的。孫繼偉表示,“我們正在抓緊制訂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和‘重點改革事項’,這裡面內容很豐富。”其中主要包括:

  ■ 升級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等“兩張清單”。“1.0版”在4月28日已經公佈,爭取年內推出“2.0版”,倒逼政府加快職能轉變,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 制訂和推出“減權清單”,按照清權、減權、制權的要求,爭取年內推出首份“減權清單”。凡是沒有行政許可的審批事項全部取消,凡是市區兩級依據規範性文件設定的行政權力爭取率先取消,凡是紅頂仲介(包括各類評估評審)全部取消和放開。

  ■ 打造網上政務大廳,從提高效能、節省時間轉變到“不批少批”,形成網上政務大廳+單一窗口+集中審批的管理服務新機制,強化主體責任,發揮社會第三方機構的作用,目標是打造 “有限”政府和 “有為”政府。

  談“雙自聯動”

  初步方案已形成

  上海正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自貿試驗區和自主創新示範區“雙自聯動”成為浦東的熱詞。在自貿區,既為上海打造科創中心提供了寶貴的“試驗田”,也將形成真正的“創新紅利”。

  孫繼偉表示,“雙自聯動”是一篇大文章,在前期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一個初步方案。主要內容包括方面:

  ■ 建設浦東中部創新走廊,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區為核心,延伸、拓展張江的創新功能,北聯金橋,中接康橋和國際醫學園區,再向南呼應臨港,延伸創新鏈輻射區域,著力打造從基礎創新、源頭創新、技術轉移轉化到高新技術産業的完整創新鏈條。

  ■ 推動張江高科技園區從産業園區向科技城轉變,依託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中心等新一批國家大科學設施建設,推進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強産城融合,建設宜居宜業、生態優美、創業氛圍濃郁、服務配套完善的科學城,加強科技城與金融城“雙城聯動”等。

  談人才

  放寬外國專家就業年齡限制等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本週,在市委全會審議並通過的《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中,吸引人才的舉措備受關注。正在打造國際人才創新試驗區的浦東將有什麼先試先行措施?“人才”,成為記者一再追問的話題。

  “過去外國留學生在上海無法直接就業,但隨著上海紐約大學等國際型高等院校的興起,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願意選擇在上海發展事業。”孫繼偉透露,上海自貿試驗區將先試先行,率先試點外國留學生在自貿區就業。

  “同時,我們在實踐中發現,一些跨國公司派駐中國的老總等高層次人才年齡超過65歲,年齡‘一刀切’不利於引進高層次海外人才。”孫繼偉表示,在推進國際化人才高地建設方面,將放寬外國專家就業年齡限制,縮短外籍高層次人才永久居留證申辦週期,簡化外籍高層次人才居留證件、人才簽證和外國專家證辦理程式,探索集中辦理“中國綠卡”窗口,擴大方便國際人士就醫就學,延長國際轉机時間等。

  談制度創新

  新版負面清單將更短更透明

  説到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不可不提。作為自貿試驗區成立以來的重要制度創新之一,負面清單歷經幾版更新,“發酵”效應已經顯現。

  2015版負面清單比2014年版減少17條,比2013年版減少了68條。“負面清單不僅僅是數量的減少,還在結構、透明度等方面優化提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介紹,新版負面清單推出後,市場反響熱烈,市民中心、金橋、張江3個受理點平均每天申報項目約40個、辦結備案項目約20個。一批擴大開放及事權項目成功落地,包括上海第一家民營銀行華瑞銀行正式開業等。

  朱民透露,下一版負面清單已經在著手制定中,有關部門正在收集自貿區相關企業等意見,匯總上報到商務部等,“下一版負面清單還會更縮短更透明。”(宋寧華)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