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峽兩岸漁家人曾經這樣生活

2015年01月23日 07:37:00來源:福建日報

  

  來自兩岸漁業界的人士興致勃勃地參觀海峽漁文化博物館。

  一灣海峽連兩岸,海西海東是一家。在海峽兩邊的閩臺先民,特別是以海為家、自古耕海牧漁的漁民是怎樣生活?100多年前的漁船是什麼樣子?有什麼獨特的漁文化?一個由石獅市鴻山鎮東埔三村的漁民自發籌建的海峽漁文化博物館,為人們解答了這些問題。

  近日,記者走進漁文化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頗具漁耕特色的屏風,屏風由舊漁船卸下來的兩根船尾舵拼接而成,讓人印象深刻。在“耕海犁浪”展區內,一艘艘船模依照年代順序依次排開。排在第一排的“篾帆定置船”,船帆用竹篾編制而成,船內的五六名閩臺“漁民”還穿著當時特有的蓑衣,漁船前面的漁網就像一個大漏斗,等待著魚群“自投羅網”。“定置網在東埔乃至整個石獅漁業發展史中佔有一席之地,而用竹篾製作風帆更是不易,後來被布帆取代,在民國初年就逐漸淘汰了。”館長邱國凹告訴記者。排在後面的木帆定置船、定置網機帆船、木帆雙拖船、尖頭船、釣白船、燈光圍網船……直至如今的鐵殼機動漁輪,展示了閩南沿海漁船100多年的演變歷程。除了船模外,當年閩臺一帶漁民曾經使用過的斗笠、帆布衣、蓑衣裙、漁耙、捻腳線車等舊漁具,都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晨興漁耕、戴月舟歸的年代。

  “天風海濤”展區則通過照片、圖畫以及詩歌,展示、歌頌了閩南地區的海上風光、漁民生産作業的場景;此外,“閩海雄風”展區展示了閩臺漁區的風土人情以及歷代與海有關的知名人士

  在展廳正中央,擺放著一根六七米長的木頭。“這個博物館能夠建起來,就緣起于這根‘大鬥’。”邱國凹介紹説,以前使用定置網捕魚時,需要在海裏打樁,打的第一根樁就是這種“大鬥”。一根“大鬥”需要七八根這麼長的木頭一根一根接起來,總共五六十米長。由於定置網作業已經消失多年,現在村裏也只剩下這麼一根。六七年前,村裏的幾個老夥計聊天,突然聊起這根“大鬥”,有人就提議將當年生産作業的漁具蒐集起來。

  隨著蒐集的舊漁具越來越多,有人便提議乾脆建個博物館,既可以存放這些舊漁具,還能讓後人了解。“村裏要籌建博物館了!”消息一傳開,大家奔相走告、積極響應,籌集了六七十萬元資金,又向村裏借了300多平方米的場地作為展館。雖然舊漁具不少,但展品還不夠豐富。於是老漁民們親自上陣,演示當年切篾、打草桶繩、扛魚、洗網的場景,拍成照片進行展示。村裏的畫家創作了多幅捕魚題材的作品,船模也是漁民專門請工匠定制的。終於,在去年9月6日,石獅海峽漁文化博物館正式免費向民眾開館,草根漁民們圓了自己的博物館之夢。

  這個博物館甫一開館,就引起海峽兩岸漁業界人士,特別是廣大漁民朋友的關注。幾個月來,臺灣不少同胞會慕名前來參觀。“臺灣有900多萬同胞祖籍泉州,在這裡,我們感受到祖先拼搏的艱辛,海上開拓的壯舉。”臺南一位年輕漁民説。

  據邱國凹館長介紹,開館以來,當地不少熱心村民當起了志願導遊,為臺灣朋友進行講解。“泉州具有豐富的海洋文化底蘊,而且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漁文化博物館只是幾個漁民自發籌建起來的,規模小、藏品少,今年,博物館不僅要擴大展廳面積,充實藏品內容和種類,還將引進專業管理人才,不斷提高博物館的層次和知名度,讓更多的人關注博物館的發展,再現閩臺兩岸討海人敢於拼搏的人文勝景。”邱國凹説。

  (原題:海峽兩岸,漁家人曾經這樣生活——石獅漁民自發籌建海峽漁文化博物館/本報記者 劉益清 文/圖)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