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東膠州臺商李可振:紮根創事業 兩岸一家親

2014年05月30日 15:20: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月29日膠州市消息 2014年5月,《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專題節目《走進兩岸婚姻家庭》欄目組來膠採訪台胞臺商與大陸同胞結緣的故事。陪同記者在山東膠州採訪期間,有幸結識了青島美生廚衛總經理李可振先生。通過他對自己家庭、生活、創業等親身經歷的描述,更深入的了解到大陸臺商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相互理解中割不斷的血脈淵源及同胞情感。

  青島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李可振先生,一個黑黑壯實的“山東漢子”,熱情、豪爽的“膠州女婿“。李可振的父親是1949年去臺灣的國民黨軍官,父母都是膠州人,自己算是山東老兵的第二代。如今,他雖然普通話仍有臺灣口音,但在交談中,一句開玩笑時説的“別(音白)叨叨”還是頗有“膠普”風味。“我在臺灣的時候,大家都説我口音像是膠州人。等回了膠州,大家又説我口音像臺灣人。”逗得大家都笑起來。

  陪父探親一眼相中膠州

  1994年,因為陪父母回膠州探親,李可振來到山東,第一次踏上膠州的土地,一下就被膠州優越的地理位置所吸引:有港口碼頭,産品出口很方便;地處青島、濰坊、日照等城市的中心交叉點,這不就是苦苦尋覓的最佳創業環境!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臺商中,一直傳有‘廣廈上青天’的説法,指的是廣州、廈門、上海、青島和天津這五個城市與臺灣淵源較深,跟臺商聯繫也較為密切。其中,上海、廣州經濟發展水準高、生活服務設施完善,廈門地處海西、有地理上的優勢,天津是工業重鎮和直轄市,而青島更多的是靠與臺灣血脈相連的親情吸引了大量臺商。”李可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很興奮。2000年,一個普通的臺灣青年,秉著“先立業後成家”理念,懷揣創業的夢想踏進了青島,來到膠州開啟了新的發展歷程。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2004年,他把臺灣的物流公司關停,追加投資在膠州又新建了一個印刷企業。轉眼10多年過去了,李可振不僅把事業放在膠州穩定發展,而且娶了膠州大嫚成了膠州女婿,把老父親從臺灣接了過來,在膠州出生的兩個女兒也在某中學讀除、高中,一家人在這裡牢牢地紮下了根。

  腳踏實地實幹不會吃虧

  有家人的支援、有固定的客戶群、有踏實辦企業的決心,李可振在膠州發展的很順利,公司規模不斷地擴大。投資伊始,作為一個臺商來膠州發展,他的心還是戰戰兢兢的,但情況比他想像的要好,當地政府、相關涉企部門對企業非常支援,加上他的實幹,使得他的企業一步一個腳印穩步成長。

  10幾年的發展,可以説他沒有遇到太大的發展困境。談起在膠州的創業史,李可振感觸最深的是,膠州發展民營經濟的環境越來越好,政府對臺商很關心。當有關部門問到需要哪些關照時,李可振誠懇地説,他將使出渾身解數公平競爭,盡可能不給政府增添麻煩。

  膠州現在就是第二故鄉

  “90年代初回鄉探親時,在青島流亭機場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臺胞返鄉剛下飛機和親屬抱頭痛哭的畫面,淺淺的一條海峽,多少年的骨肉分離,現在想想還不是滋味。”李可振滿懷深情的説。“我們來這裡生活10幾年,膠州就等於是第二故鄉,對這裡有著深切的歸屬感與榮譽感。”

  對李可振而言,膠州其實並非是最佳居住地。他坦言,到了膠州,有很多的不適應,比如娛樂休閒的地方比臺灣少,一些臺灣特色小吃的價格比島內還高好幾倍。“在臺灣的工作、生活很悠閒,街頭很少有人西裝革履、腳步匆匆地走路,有秩序,節奏都比較慢。而在膠州,人們步伐匆忙,生活壓力似乎也大了很多。這裡的司機不按規則行駛,經常變道、搶道。”

  李可振最難以適應的是這裡冬天的寒冷。“膠州在山東而言,氣候也算不錯的了,但相比臺灣冬天還是太冷。”李可振説,他父親每年秋天回臺灣過冬,就是因為受不了這裡的幹冷。“南方的很多城市比膠州條件優越,而且在氣候上也與臺灣相近,其實,更適合臺商生活。但如果給我第二次選擇機會,我還是會選擇回膠州,因為我看好這裡的發展前景,當然還因為有割不斷的親情在這裡。”

  當年是隻身到膠州發展的李可振,而如今是把全家都安在了膠州。李可振先生説:“我們全家人都把膠州當做了第二故鄉,膠州的環境越來越優美,生活設施越來越完善,一改原來落後的面貌,讓我覺得自己的選擇沒錯。”作為企業家,李可振有著自己發展的策略以及長遠的投資眼光,他的路還很長,作為膠州臺商的領頭人責任還很重大,他一直在不斷努力著。(台灣網山東省膠州市臺辦通訊員 任華)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