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開放才能進步 臺灣需要更大市場

2014年03月31日 15:21:00來源:台灣網

  近期《兩岸服貿協議》爭議四起,許多人恐懼大陸企業來臺“削價競爭”,或把臺灣“買走”。事實上,當年臺灣加入WTO,就有人擔心外界大資本、大企業進入臺灣後,臺灣體質孱弱的中小企業會不支倒地,整個産業生態會變成“弱肉強食”的環境。

  臺灣《旺報》31日社評表示,然而,臺灣加入WTO逾10年,臺灣不論是農業、製造業、服務業,並沒有發生上述情形。反觀臺灣的現況是,大多數行業處在經濟學理論指的完全競爭市場,競爭者過多,且産品過於同質化,導致廠商沒有定價權。為了搶客戶,只好殺價競爭;為了擠壓出微薄的利潤,只好拚命壓低成本。不用等陸企來臺削價競爭,自己早已殺成一片。

  美僑商會去年發表《2013年商業景氣調查》,提到臺灣快要變成一個“低利潤市場”,市場沒有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外商選擇退出臺灣市場,已反映外商對臺灣市場的擔憂。

  當廠商習于壓低售價搶客戶,而不是憑藉創新以創造新的市場需求,臺灣物價低廉的另一面其實是企業的利潤無法成長,薪資當然原地踏步。唯有透過開放,引進創新技術提高競爭力,同時也讓更多臺灣廠商走向全球市場。臺灣廠商要的不是保護,而是一個更大的市場,成長為大企業。

  《旺報》秉持著開放才能帶來進步的信念,舉辦《兩岸貿易自由化進程中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期盼兩岸人士集思廣益,探討兩岸如何透過自由貿易示範區,去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

  上海自貿區落成後,已有超過50家臺資企業進駐,佔自貿區新引進外資項目的10%。自貿區也正探索與臺灣示範區合作,學習臺灣貿易監管模式,以提升貿易便利化。同時,臺灣也可參考上海在培育營運中心、發展總部經濟方面的經驗做法,雙方還可研究如何增強轉机和轉机集拼能力、加大現代服務業和金融領域開放力度、推動加工製造業轉型升級等。

  兩岸自貿區的宗旨,皆在鬆綁法規對於外商投資的限制,把開放的大門敞得更開。我們的主張是,經貿自由化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尤其臺灣內需市場有限,缺乏自然資源,閉門造車式的保護主義,不可能帶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以臺灣為例,向全世界開放才能引進全世界的資金與人才,激發産業的活力與創造力,推動技術進步帶動景氣繁榮。當然,開放是一體兩面,引進國外資本同時,也會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威脅中小企業的生存。

  最後,文章強調,大陸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更是在金融危機後,引領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不論抱持怎樣的政治立場,皆無法否認,臺灣在面向全球市場時,不可能對大陸裝聾作啞。機會與威脅永遠是相輔相成,面對大陸的崛起,臺灣沒有積極的論述和作為,便只能消極抵抗,但大陸在全球經貿整合趨勢與産業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日顯重要,“世界工廠”也正加速往“世界市場”方向轉變,臺灣還有多少時間以拖待變?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