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試銷後“紮根” 看“臺灣製造”如何闖大陸
品牌:讓“臺灣製造”紮根
對大陸民眾而言,臺灣貨品、“臺灣製造”的新鮮感逐漸褪去,而對臺灣民眾而言,情況也是一樣。福建的新鮮水産品,天津的鴨梨、蘿蔔、白菜……大陸的優質農漁産品也在運往海峽對岸。
“兩岸往來更加雙向、多元,讓島內業者從中看到了更多互惠的商機。”臺灣元智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沈永正博士説,業者不再只滿足於把貨品賣到大陸,越來越多的“臺灣製造”在思考如何紮根大陸。
9月份在南京剛落幕的臺灣名品交易會,人氣爆棚。不同於之前大品牌唱主角,這次島內中小企業不僅進入展廳的“黃金地帶”,也聚集了十足的人氣。對此,臺灣好帝一食品有限公司張文誠的看法是:“大品牌在大陸已經有了自己成熟的經銷渠道,展會不再是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唯一機會。另一方面,也説明越來越多的臺灣中小企業在考慮進軍大陸。”
一直以來,文創産業都是“臺灣製造”的驕傲。早期闖進大陸市場的琉璃工房如今已為大陸市場所熟知。其創始人張毅説,臺灣的中小企業佔臺灣企業總數的98%,文創産業更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它們中不少有很好的創意,可往往受限于資金和市場,如果可以跟大陸的業者合作、取長補短,會有更多的“臺灣製造”成為耀眼新星。
與此同時,想要進軍大陸的“臺灣製造”也更加多元。在臺灣名品博覽會或是臺灣名品交易會上,除了食品、文創區,醫療美容以及環保産品區,也都超吸睛。
“事實上,早期到大陸的臺灣企業,不少對建立‘臺灣製造’品牌重視不夠,要轉型升級,品牌的重塑和提升不失為一個契機。‘臺灣製造’佈局大陸的機會到了,如何闖大陸?能不能讓品牌在大陸實現增值是關鍵。”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督導楊致行如是説。
[責任編輯: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