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鄉村“高雄會”:高雄舊港裏遇上荊門彭墩村

2013年06月03日 12:12: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兩岸鄉村“高雄會”:高雄舊港裏遇上荊門彭墩村

  舊港裏的鄉親現場煮了大鍋的魚丸蝦丸招待大陸客人。

  舊港裏,在高雄,是臺灣重要的虱目魚産區。

  彭墩村,湖北荊門市的一個由傳統農業轉型為現代農業的村莊。

  6月1日,彭墩村委會主任張德華隨湖北文化交流參訪團到了舊港裏。他説:“我是來回訪的。”原來,去年舊港裏的鄉親們曾應邀到彭墩村參加現代農業座談會。

  舊港裏里長吳風慶説:“過去一直覺得大陸貧窮落後,去了彭墩村,改變了印象,讓我們刮目相看,原來大陸有這麼進步的農村。我們很高興與彭墩村結成兄弟村。”

  兩位村里長看到了互相的長處。張德華接受採訪時説:“我對他們農漁會的工作方式很感興趣,一家一戶農民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科技、銷售、貸款,農會就能集中解決。類似我們的供銷社、信用社等,他們是怎麼運作的,我想深入了解。”

  吳風慶説:“彭墩村規劃性的建設充分利用了土地,這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舊港沒有工業,是個漁村,以陸上水産養殖業為主,種類有虱目魚、石斑魚、鱸魚、白蝦。現在青壯年大多去城市裏打工了,留下來的老人冬季捕撈鰻苗、烏魚,種田,加工水産品,在水産養殖加工技術上我們有可能與彭墩村合作。”

  在舊港裏幼兒園舉辦的這場座談會充滿鄉情,大家聚在一起拉家常。身著繡花旗袍的佛光山誌工姐妹們端上高山茶、炸大蝦、魚丸湯,讓人感覺不是在會場而是客廳。高雄書法家黃華山、荊門書法家彭金琳的現場創作也吸引兩岸鄉親一次次圍過去觀賞。黃華山寫一幅“赤壁懷風骨舊港敘幽情”,彭金琳寫一幅“黃鶴西樓月 舊港萬里行”。

  會場外,鐵鍋架起,大鍋的炸魚丸、蝦丸新鮮出鍋,魚丸湯也飄出了熱氣。張德華在晚餐前也挽起袖子下了廚,他要炒一道彭墩豆干,給聚餐添一道菜,有人稱讚他刀工熟練,他説:“大陸男人都下廚的,我在家裏經常做飯。”引來舊港裏鄉親好奇的目光。

  舊港裏不算大,700多戶1900多人,中午的驕陽下街巷安靜,住宅無論新舊,都乾淨整潔。到了傍晚便熱鬧起來,有人家臨街擺出了幾張大圓桌酒席,有一個電子樂隊來到村中心的三千宮前,有老伯坐在門前竹椅上開始泡茶,一對小姐妹勾著手跟著湖北參訪團這些外鄉人看新鮮……在雕刻繁複、建築恢宏的三千宮碑文前駐足,馬上有一位年輕人走過來笑容可掬地介紹三千宮供奉的神靈。舊港裏,歷史上一直飽受颱風、水患之苦,漁民出海也吉兇難測,因此,更需要借助神靈建立勇氣與信心吧?

  三面環水的舊港裏,西面就是臺灣海峽,舊港裏走出了天災人禍,建設了一個安居樂業的家園;又走過了臺灣海峽,與荊門的彭墩村相遇,這是一段難得的緣分,也希望這個緣分帶給兩個村的鄉親更多的希望與安樂。(本報陳曉星文/圖)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