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建莆田借力臺灣謀文化産業快速發展

2013年01月08日 08:5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為全球三大油畫産業基地之一,福建莆田文化底蘊深厚,工藝美術産業發展迅速。近年來,莆田發揮對臺優勢,重點在借藝、借市、借智上做文章,推動文化産業不斷站上新臺階。記者7日從莆田獲悉,2012年莆田市文化産業增加值超過100億大關,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繼續高居福建省首位。

  借藝,謀精品倍出

  時下,加強與臺灣同行交流技藝,借藝提升,已經成為莆田文化産業內的一種共識。

  莆田文化産業借藝動作頻繁。2012年8月,莆田舉行兩岸油畫名家生態寫生交流暨媽祖書畫院揭牌儀式,邀請多位臺灣油畫名家前來參加即景寫生;12月,借助莆田國際油畫城開業的機會,莆田市油畫産業協會再次邀請臺灣油畫家攜作品前來參加拍賣會,推動兩岸油畫産業的交流。同時,莆田也經常組織工藝師到臺灣開展交流。

  “兩岸油畫名家在審美意趣方面有著共同的追求。”臺灣臺南市悠遊畫院會長楊坤煌説:“這樣的交流多舉辦必定能增進兩岸畫家藝術水準的共同提升。”

  借藝大大提升了莆田藝人們的技藝,推動莆田工藝精品倍出。莆田工藝師宋春國的象牙雕作品《福祿壽圖》獲得特別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莆田選手吳金良作品《愛是無疆》獲第三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金獎。在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評選中,莆田木雕6年來獲獎作品近百件,其中,特別金獎3件,金獎28件。

  借市,謀銷路擴展

  莆田的工藝美術、油畫等行業,雖然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但市場開拓不夠,銷路受限。臺灣的産業飽和,與國際交流密切,市場空間大。因此,莆田文化産業積極向臺灣借市場,謀産業做大。

  黃文壽是較早借力臺灣市場謀發展的莆田工藝美術大師之一。他曾對海峽兩岸市場作了比較:臺灣有資金和市場優勢,還有一批成熟的仲介人組織,很多大陸産品都是經臺灣仲介人轉銷到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的;而大陸有技術和勞動力優勢,生産成本低於臺灣,特別是以宗教為題材的佛像等産品在臺灣有很大的市場。據此判斷,黃文壽成功跨越海峽尋到了好市場,工藝訂單接連不斷,品牌越來越響。

  開拓市場,不僅需要行家的深謀遠慮,政府的引導亦不可缺少。2011年,莆田組團赴臺參加國際木雕藝術交流展,精心挑選工藝名師精品40多件,在臺引起巨大反響,為莆田工藝美術産業在臺灣借市打開了一扇窗口。

  同時,莆田市定期舉辦展會,搭建平臺,邀請臺商前來洽談生意,借助臺灣客商的市場渠道,拓展海內外市場。

  “兩岸工藝界攜手合作,國際市場將非常大。”臺灣大慈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卓進勇如是説。

  借智,謀産業做強

  “臺灣許多石獅、石龍産品,都是來自於莆田,莆田的金箔技術也是世界一流的,令人嘆為觀止。”臺灣中國藝術協會理事長尚潔梅説,“但大陸的美術工藝品還要在創意和精緻度上加強,創造出豐富的造型。”

  由於與國際接軌比較早,臺灣在工藝美術行業先出發了十多年。在文化産業發展方面,臺灣同行有經驗,有智慧。

  珠寶首飾行業的標準合作與借鑒,就是莆田市向臺灣借智的一個探索。華昌珠寶有限公司近年一直致力於推動兩岸珠寶首飾標準的合作,派人赴臺灣與臺灣珠寶工業同業公會進行行業標準交流,最終促成了《閩臺珠寶首飾互認標準合作協議》簽訂。

  “這是一次突破。”華昌珠寶有限公司副總王希吟介紹説,這是兩岸珠寶首飾行業標準化的首次合作,今後在促進兩岸珠寶行業在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發展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兩岸的工藝創作一直都是一體,相依相輔,具有共同特性。”臺灣工藝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安福説:“希望與大陸工藝人士在傳統工藝交匯下,彼此分享,超越各自局限,共同挑戰未來。” (曾潔瓊 陳丹妮)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