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三三會”首進大陸選成都?因為投資潛力

2012年10月31日 13:19:00來源:成都日報

  昨日,臺灣“三三企業交流會”(簡稱“三三會”)會長江丙坤率8家知名臺灣企業代表團來蓉參加由四川省貿促會和臺灣“三三企業交流會”共同舉辦的“四川—臺灣知名企業交流座談會”。這是江丙坤接掌臺灣最大工商會“三三會”後首次率團赴內地城市進行商貿交流。而對於為什麼首站即選擇了成都,江丙坤直言,就是因為成都的投資潛力。

  上任7天 簽署18項協議

  江丙坤辭去海基會董事長後,個人動向備受關注。記者獲悉,10月17日,江丙坤當選為“三三會”會長,正式接掌目前臺灣最大的工商會——“三三會”。

  “從上任至今,短短7天,我已簽署了18項協議。”昨日,在座談會上,江丙坤説,近年來,越來越多臺灣企業進入內地投資,兩岸商貿活動越來越頻繁。而他個人,也以多種身份,多次率團訪問內地。“至今,我到訪內地已超過80次,訪問的城市已超過200余個。”

  “目前臺資企業在川投資的很多,但是川企入臺的很少。”江丙坤説,下一步,“三三會”計劃舉辦多種考察活動,促進川臺企業之間的交流機會,以此大力推動川臺合作。

  向西走是臺商投資趨勢

  “此前,臺商進入內地投資,有兩波浪潮。第一波進入內地投資的臺商,主要選擇了廣東;第二波投資主要集中在了江蘇;而現在,向西走則是臺商的第三波投資趨勢。”江丙坤説,隨著沿海地區生産成本不斷攀升以及勞動力供應不足等問題,在沿海地區投資的臺商面臨著當初讓他們離開臺灣來到內地投資的同樣問題。

  “有部分臺商選擇在其投資地就地升級,但是最常見的,還是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轉移。”江丙坤認為,受歐債危機的直接影響,很多臺商已經從出口轉向內銷,而四川則是他們最好的選擇。“有人説,現在世界的投資中心在亞洲,亞洲的投資中心在中國,而中國的投資中心在四川。”江丙坤説,目前川內臺商已超過1570家,總投資超90億美元,並將會有更多臺商進入四川投資。

  成都“成熟”又“新鮮”

  對於為什麼將成都作為接掌“三三會”後赴內地考察的首個城市,江丙坤坦言,臺商的投資眼光正在向西部城市瞄準,而四川、成都則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之一。“進入四川、進入成都投資,是現在許多臺商迫切想要進行的內地拓展計劃,正是基於此,所以我接任‘三三會’會長後,在內地考察的首個城市選擇了成都。”

  而對於成都,江丙坤則用“成熟” 、“新鮮”兩個詞形容。“説成都成熟,是因為成都是天府之國,這裡山川秀麗、風景宜人、氣候好,成都更是一座歷史名城,這裡文人輩出,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説成都新鮮,則是因為作為西部中心城市,成都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企業進入內地投資的首選地,發展前景十分可觀。”江丙坤説,“這是我第五次到訪成都,比起我曾到過的200余個內地城市,成都十分特別。”

  在昨日的“四川—臺灣知名企業交流座談會”上,統一企業集團、新光三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友嘉企業等8家知名臺灣企業和四川省電力、成都農商銀行、新希望集團等13家省內企業代表就各自業務發展、與對方合作情況及合作期望進行了熱烈地互動交流。在互動中,臺商紛紛表示,成都是西部投資新高地,十分看好成都的發展;並且,很多臺商都有了各自的投資打算。

  相關新聞

  新光三越在成都溫江投資其在內地的第二家百貨商店“新光天地”

  中國最大單體百貨商店 2014年在成都迎客

  昨日,在座談會上,“新光天地”運營商新光三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東興透露,新光三越已于2010年在成都溫江投資其在內地的第二家百貨商店,作為中國未來最大的單體百貨商店,該商店將於2014年完成建設對外營業。屆時,成都市民就可以告別打飛的去北京才能逛“新光天地”的局面了。

  “新光三越2007年在北京開設新光天地,在2010年則進入成都溫江投資,預計將在2014年完成修建對外營業。”據了解,該百貨商店將成為我國最大的單體百貨商店。

  “現在成都海陸空全通,可以説,沿海城市有的運輸優勢,成都也齊全了。”臺灣友嘉實業集團副總經理馬佔明説,成都航空網路發達,再加上已投入運作的T2航廈,在航空運輸方面,成都優勢明顯。同時,成都周邊的瀘州港口,“黃金水道”使得水上物流也非常便捷。

  “1998年底,友嘉就將我們的西部第一個辦事處設在成都。經過十餘年發展,現在僅成都銷售就已過億,再加上貴州等地,銷售額已達到2.4億元人民幣,佔友嘉集團在內地銷售額的10%。”馬佔明表示,友嘉十分看好內地西部地區的發展潛力,特別是成都。“友嘉要在西部設廠,肯定首選成都。而這次來蓉,就是為了了解成都經貿發展政策。”

  又訊記者昨日從“四川—臺灣知名企業交流座談會”獲悉,2011年,四川和臺灣合作的經貿額達18億美元,同比增長98%。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統一、富士康、仁寶等1570余家臺資企業落戶四川,總投資額超90億元。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