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三地經貿論壇:謀劃大中華經濟更密更廣更強

2012年06月01日 09:44:00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香港5月31日電(記者 賈思玉)匯聚香港、中國大陸和臺灣官、商、學界人士的“兩岸三地經貿論壇”31日在港舉行。在全球經濟不明朗而亞洲相對穩定的“時間窗口”下,各自精彩的兩岸及香港如何發揮協同效應,讓大中華經濟圈更廣闊、更緊密及競爭力更強,成為此間焦點。

  更密:港臺盼經貿合作制度化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分別於2010年和2003年簽署,從制度層面密切了兩岸三地經貿關係。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出席論壇時就提出,港臺也應訂定類似的經貿合作安排,為兩地工商業界帶來明確、穩定的營商環境,促進區內貿易投資活動,“令‘鐵三角’的貿易夥伴關係更為完美”。

  他説,特區政府跟臺方已就簽訂有關合作安排展開工作層面的對話。他坦言,ECFA的簽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香港在兩岸貨物貿易的仲介角色。不過,ECFA便利兩岸直接貿易的“溢出效應”,以及兩岸經濟規模擴張,都可惠及香港的轉口貿易。此外,香港在兩岸間的仲介角色已由轉口貿易擴展至服務貿易。

  “臺灣是我們的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曾俊華特別提到旅遊業,指兩岸合作趨緊密,香港在三地旅遊發展中的重要性不會因此下降,反而應把握機遇,開發“一程多站”等旅遊路線。“兩岸的持續經濟發展可為三地帶來‘三贏’局面。”他強調。

  更廣:攜手“走出去” 共推新興産業

  對於進一步發展大陸和臺港澳地區經貿合作,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提出了五點建議,包括:進一步擴大貿易往來;參與傳統産業升級改造;相互支援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生産性服務領域合作;以及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談及戰略新興産業的合作,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執行總裁謝涌海亦認為,三地有很大互補性——大陸勝在工業産業規模大,臺灣創新和高科技能量大,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運作高效。

  他還提到,兩岸三地企業可攜手“走出去”。目前,中國大陸“走出去”的國有和民營企業資本比例為八比二,“不是很合理”。臺灣對外投資則七成來自民企,特別是中小企。在國資主導向民營轉換的過程中,他認為大陸可參考臺灣經驗。

  更強:“絕佳機會”促金融合作

  “兩岸三地金融業發展因産業互補、縱深相連,加上過去經貿合作基礎,應有絕佳機會持續推動區域內的金融合作交流。”臺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駱錦明發表演講時説。

  如何推動三地金融合作?除呼籲兩岸儘快簽訂“貨幣清算協議”,駱錦明又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包括臺港發展“雙核”人民幣離岸市場;三地監理機關合理開發創新跨境金融産品;共同推展電子商務金流服務平臺和共建大中華區跨境財富管理平臺等。(完)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