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獨一無二對臺“新特區” 臺各界關注平潭開放開發

2012年03月07日 10:13:00來源:人民日報

  先行先試,共建家園。平潭開放開發引起了海峽對岸的臺灣同胞強烈關注,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了這塊日新月異的熱土。

  去年底,國務院正式批准《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臺灣各界對這一對臺“新特區”的建設更加充滿了期待。

  “創造兩岸永久和平的積極條件”

  2月中旬,福建省在北京召開《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新聞發佈會和座談會。臺灣《聯合報》、《中國時報》、《旺報》、《工商時報》,臺灣東森電視臺、TVBS電視臺、臺灣公共電視臺等媒體從不同角度關注了《規劃》的內容,並在醒目位置刊發了大量相關報道。

  《聯合報》引述臺灣人力銀行副董事長王孝慈的話説,平潭實驗區的建設,導入臺灣人才,臺灣應是樂觀其成。

  《工商時報》則稱,由福建省補貼臺灣人民的兩岸所得稅差額,且補貼部分不再徵收個人所得稅是大陸的創舉。平潭針對臺灣專業人才出臺的優惠政策,對已經退休的人士、海歸派,或是大學教授等,都有相當的吸引力。

  不少媒體還發表評論,或邀請專家,對平潭綜合實驗區推出的系列政策進行解讀,多角度聚焦平潭。

  《旺報》發表社評稱:平潭“放地、放權、放利”的“自治區”模式,希望吸引臺灣人參與大陸行政管理,深化兩岸合作。此一突破性的構想,不僅為兩岸經濟合作創造了新思維、新模式,而且也可借此樹立大陸社會治理的新試點,對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化,亦有積極的作用。

  評論還指出,新模式一方面可以讓臺灣經濟核心力量的向外延伸,深化産業在兩岸的分工合作,提升臺灣經濟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將臺灣的社會管治經驗移植到大陸,擴大對大陸的影響力,進而創造兩岸永久和平的積極條件。

  “《規劃》一定會吸引大量臺資西進”

  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先生説,《規劃》裏中央對於平潭的支援力度非常大,超出他的預期。謝明輝舉例説,“支援臺灣金融機構在平潭設立經營機構,支援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平潭設立分支機構”、“允許辦理新台幣現鈔兌換業務”、“支援符合條件的臺資金融機構根據相關規定在平潭設立合資證券公司、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等政策,既有助於解決臺企投資時的資金瓶頸問題,也將加快平潭的建設步伐。謝明輝認為,《規劃》一定會吸引大量臺資西進。

  “《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正式公佈後,平潭擁有更加特殊、更加優惠的區域性政策,必將吸引更多臺商、臺胞來大陸創業生活,有利於全面推動兩岸對接、融合發展。促進平潭開放開發顧問團成員、臺灣中華總商會會長劉得詮説,“平潭將會是臺商的最佳投資目的地。”

  冠捷集團副總經理賈孝成表示,《規劃》提到“實施‘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的管理模式對於推動兩岸全面對接、融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從境外進入平潭與生産有關的貨物給予免稅或保稅”的稅收政策,對臺資企業入嵐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對於更多的臺胞、臺商而言,《規劃》的出臺也讓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明確了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加之平潭至臺中海上航線的常態化運營,將大大降低企業物流和經營成本,讓臺商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作為在平潭投資先行者的臺商朱麒鼎表示,他最關注涉臺優惠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臺灣人才踏海來

  今年2月,平潭正式啟動“四個一千”人才工程,即面向臺灣引進1000名專才、面向海內外招聘1000名高層次人才、從省內選派1000名年輕幹部到平潭工作、培養1000名實驗區人才。

  這一龐大的“招才”工程隨著《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新聞發佈會的召開,傳遍了海內外,並獲得了意料之外的積極響應。據實驗區組織部門的不完全統計,自2月14日以來,來電諮詢招聘事宜的電話近800人次,其中來自臺灣方面的電話佔比近1/3。截至目前,全區共收到各類應聘求職簡歷260多份,來自臺灣的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成員的簡歷約50份。

  據了解,來自臺灣方面的應聘求職者均具有高等教育學歷,涵蓋經貿、旅遊、教育、醫療等各個方面,而來自臺灣的創新創業團隊則涵蓋電子資訊、資訊技術、新能源等産業,包括部分擁有世界專利的創新創業團隊也積極參與應聘。

  來自實驗區臺辦的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自2月14日平潭總體發展規劃新聞發佈會召開以來,臺灣方面已有40多批次600多人次到訪平潭考察洽談、旅遊。僅2月27日,區臺辦便接待了四批臺灣客商。

  連日來,平潭縣委組織部辦公室,海內外應聘求職者撥打來的諮詢電話絡繹不絕。“每天都能接到數十個電話,其中臺灣方面打來的電話也越來越多,都是諮詢招聘事宜的。”

  實驗區組織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實驗區正積極配合省直有關部門制定招聘實施細則,並將於近期對具有成熟人選的崗位展開招聘工作。而隨著一批重大臺資項目簽約落地,平潭現已引進62名臺灣專業技術和企業管理人才。(江寶章 陳景軍)

[責任編輯:郭慶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