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商投資區紅紅火火 農業試驗區欣欣向榮

2010年05月05日 10:24:00來源:東南網

  東南網5月5日訊(記者 林娟)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的勞動密集型産業開始向外投資,又恰逢大陸改革開放初見成效,於是第一波臺企大規模西進。與臺灣有著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關係的福建尤其受到青睞,前往廈門、福州等地考察的臺商團隊絡繹不絕。1989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了福州、海滄、杏林臺商投資區,1992年12月又批准設立了集美臺商投資區。4個臺商投資區總規劃面積為118.2平方公里。閩臺經貿關係從最初的小額貿易向臺商直接入閩投資大躍進。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步伐的加快,福建省臺商投資區將大擴容,不僅將原有的福州、廈門地區的臺商投資區進行擴區,還將新增泉州、漳州兩個臺商投資區。以幾大臺商投資區為龍頭,福建各地大大小小的臺商創業園區也不斷崛起,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當前,隨著閩臺産業對接步伐的加快,合作的領域由第一、二産業延伸到物流、金融、資訊、教育等第三産業,形成了行業整體性轉移、上中下游産業配套發展的趨勢。近期,臺商又在海西掀起了新一輪投資熱潮,臺灣百大企業在閩投資的已增至50多家,多次出現上百家臺灣機械、電子、食品等企業按行業整體遷移海西的情形。為了鼓勵臺商來閩投資,併為臺資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福建省認真貫徹國務院《意見》,及時出臺了十項惠及臺灣同胞的具體措施,努力將福建打造成臺胞興業的樂園。

  廣大臺商來閩投資,農業是優選項目之一。福建、臺灣一水相連、同根同源、地理相近、文化相同、氣候相似,閩臺農業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閩臺農業合作由來已久,早在明清時期,隨著福建居民向臺灣遷徙,福建的農業品種和生産技術也引入臺灣,成為臺灣早期農業開發和發展的基礎。

  1997年7月,國家外經貿部、農業部、國臺辦批准福州、漳州設立全國首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從此,閩臺農業合作成為福建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一大優勢。2005年7月18日,在上海舉行的建設海峽兩岸福建農業試驗區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農業部、商務部、國臺辦正式宣佈設立“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合作試驗區從福州、漳州兩市擴大到全省。2008年福建省又增設了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廈門中埔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寧德霞浦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海峽兩岸(福建東山)水産品加工集散基地。2009年5月,首屆海峽論壇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福建省的三明市清流縣和莆田市仙遊縣被增列為國家級的臺灣農民創業園。無數的示範基地,充分發揮了窗口示範輻射的作用,它們已經成為閩臺農業合作的重要載體,為臺商到閩投資農業提供了合作平臺。

  為了促進閩臺農業全面合作,推進海峽兩岸合作與交流,福建省相繼編制、出臺了《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發展規劃》、《關於鼓勵和支援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的暫行規定》等,2009年省人大通過了大陸首個對臺農業合作地方性法規《福建省促進閩臺農業合作條例》,詳細規劃閩臺農業合作培育重點,配套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寬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實行優惠稅收政策、提供有利的土地與海域政策、加大財政金融支援力度、創造便捷的通關環境以及保護臺商的合法權益等。

  由於臺灣土地資源、經營成本和市場限制等原因,臺灣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閩臺農業合作為臺灣同胞到福建再創業提供了廣闊的新天地。如臺灣天仁集團總裁李瑞河,1992年回祖籍地漳浦投資創建天福集團,從事茶葉經營,如今已建成在全國擁有1000多個直行銷售店的現代大型企業集團,取得豐厚的回報。福建農民經過引進推廣臺灣良種、技術,促進增收。比如漳州香蕉、永春蘆柑大面積示範推廣臺灣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後,水果一級果率提高30%,成本下降二至三成,增收30%以上。20年多來,隨著閩臺農業交流合作不斷深入,從蔬菜、花卉、特種養殖到食品加工、竹木加工,從引進推廣臺灣的瓜菜、水果、水産等近百個良種到推廣無公害栽培、水果綜合改造、保護地栽培、工廠化育苗等20多項新技術、新模式,兩地的合作交流不僅給臺灣投資者以豐厚的經濟回報,也帶動了福建農業結構調整、産業升級和農民增收,閩臺農業合作已取得了互惠雙贏的喜人成果。

[責任編輯:薛白璐]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