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貨品在大陸破除新鮮感 兩岸行銷走向多元化

時間:2013-09-17 15: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已是連辦第五年的臺灣名品交易會17日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開幕。記者在走訪展會後感覺到,這個曾是南京始創的兩岸商貿文化交流平臺品牌,在大陸民眾心理上造成的衝擊感、新鮮感褪去幾分,倒是兩岸行銷愈發走向深度和多元。

  與2009年首屆在寧臺灣名品交易會空前規模、人氣爆棚相比,3個大型展館中,臺灣本土成熟、大品牌不見蹤跡,中小企業唱主角,並佔據展廳最顯眼位置。開幕日為工作日,觀眾並不算多。

  在往屆的文創金點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琉璃工房、法蘭瓷等都會單辟展區,當天的文創金點館中,琉璃工房、法蘭瓷僅各展4件藝術品,與其他展品“拼房”,並且,記者被告知工作人員當天可能不到現場。臺北故宮博物院“缺席”展會。

  首屆展會人氣最旺的是食品展區,統一、元祖、亞細亞等眾多名牌展櫃前拍長隊,當天,味一、一來順、好帝一等並非民眾熟知的品牌位於展廳“黃金地帶”。

  “大品牌有了自己成熟的經銷渠道,來了幾屆可能就不來了,展會成為中小企業借助加深大陸民眾印象的平臺。”連續在南京參展五年的臺灣牛頭牌沙茶醬、好帝一食品有限公司張文誠這樣認為。

  大陸消費者偏好愈發差異化,使得臺商在“迎接”大陸民眾口味、需求、心理上亦隨之微調,並走向深度。

  到臺灣“旅遊順便看病”,一向是醫療美容館每年主推的重點。今年,此類服務更進一步“接地氣”:兩岸醫療暨健康産業發展協會在南京一家本地醫院設立聯絡處,南京民眾赴臺醫療旅遊可直接聯繫本地醫院成行。

  “去年全球各地,包括大陸到臺灣醫療美容的,共有10萬人,今年預計要突破12萬人。”臺灣貿易中心副秘書長王熙蒙説。

  “渠道”,已不再是橫亙于臺企眼前的第一大難題,兩岸行銷手段發散、多元化,交易從線下“開”到線上,網購模式走紅。

  電子商務館中的易成網為今年新設:大陸民眾可直接網購臺灣貨品。在體驗區,記者搜索、點擊想購買的臺灣原産地産品,隨後下單,交易方式與大陸民眾熟知的電商平臺淘寶類似。這也是第一個投用的兩岸網購平臺。

  “我們目前有25個大類、1萬多種貨品,日交易量約6萬元人民幣,每週交易7000至1萬筆,主要靠空運,價格優勢還不明顯,主要是産地優勢。”臺灣貿易行銷中心主任蘇成全介紹。

  截至去年,臺灣名品交易會已推廣至大陸12個城市,為參展臺商帶來了直接收益近80億美元。

  辦展規模並非越辦越大,但兩岸行銷模式已悄然發生深刻變化。“每年參展企業數量持平,規模不是我們的重點,精緻、品質才是我們的關切。”王熙蒙説。(記者 朱曉穎)

分享到:
編輯:段雯婷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