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變廢為寶” 蘇臺優勢互補發展綠色造紙

時間:2013-09-17 14:57   來源:新華網

  過去燃燒後廢棄的秸稈,通過創新技術變廢為寶,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減少了污染排放。在江蘇省揚州市,臺灣企業出技術,當地農民供資源,通過兩岸優勢互補,推進秸稈造紙,為綠色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揚州市樸席鎮64歲農民趙慶山每到豐收季節就為如何處理田間秸稈而困擾。用火燒掉,會製造大量煙霾;丟入水溝腐爛,則會産生污水。不過,如今通過蘇臺合作,依託技術手段回收秸稈用於造紙,將破解他們的難題。

  永豐余造紙(揚州)有限公司是臺灣永豐余集團旗下企業,該集團董事長何奕達介紹,經過10多年研究,他們開發出了可將秸稈資源全稈利用的創新技術,在使用秸稈造紙的同時,還能將由此産生的廢料加工成再生能源和菇類生長介質,做到零污染。

  何奕達説,這項技術需要大量秸稈資源,這一點在臺灣並不具備,而大陸每年糧食收穫的同時,會産生9.5億噸左右的秸稈,這一資源優勢奠定了兩岸合作的基礎。

  臺灣企業出技術,大陸農民出資源,兩岸攜手推進秸稈造紙,不僅讓造紙工業走向綠色化,還為農民增收開闢了新路。“原來在我們眼裏,秸稈就是廢物,現在使用臺灣技術,讓這些廢物變成寶貝,提高了我們的經濟收入。”趙慶山説。

  記者採訪了解到,當前蘇臺兩地的合作模式是:臺灣企業與江蘇農民合作,由農民提供秸稈,企業進行加工,産生的菇類介質再交給農民種植菇類進行銷售。“與以前純靠稻米收入相比,農民收入可以翻番。”何奕達説,這樣的合作正在穩步推進,未來他們還將提供技術、融資支撐,鼓勵大陸農村合作組織牽頭進行秸稈回收、加工。“隨著全稈利用模式的成熟,兩岸在節能、減排、推動綠色農業發展方面將大有可為。”(記者劉巍巍)

分享到:
編輯:段雯婷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