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覽堂珍籍”兩岸闊別60余載後在南京首度合璧

時間:2012-10-19 11: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18日,由海峽兩岸聯合舉辦的“玄覽堂珍籍合璧展”在南京圖書館開幕,共展出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珍藏《玄覽堂叢書》原典31種,臺灣漢學研究中心特意將所藏23種原典花費20萬新台幣製成倣真書參展。這是分隔兩岸的“玄覽堂珍籍”闊別60餘年來的首度團圓。

  信步展廳內,抗戰時秘密蒐購淪陷區古籍等一段段難忘的歷史展現在眼前,令觀者心生敬畏之情。

  抗戰時期,為避免國家重要文獻流落異域,著名學者鄭振鐸等利用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撥交的部分建築經費,通過中央圖書館首任館長蔣復璁居中聯絡,冒險蒐購淪陷區書肆私家舊籍。在1940年至1941年的不到兩年間,鄭振鐸等蒐購舊籍不下十余萬冊,其中有4800多部48000多冊的善本古籍。鄭振鐸等人憂慮所購古籍在戰亂中遭受損失,便選擇其中頗具史料價值的珍貴典籍編為《玄覽堂叢書》陸續影印出版,書名取自陸機《文賦》‘佇中區以玄覽’,暗喻中央之意。

  鄭振鐸等所蒐購的古籍一部分藏于上海,一部分運往重慶,有一百餘木箱古籍滯留香港,直至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滯留香港的古籍落入日軍之手,被運往東京,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才得以回歸故土。這次冒險曲折的行動,這是中國現代規模最大的一次搜藏圖書之舉。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望著展櫃中那一頁頁泛黃的書頁,感慨萬千,“這批珍貴典籍今天第一次實現了合璧展,這是繼《富春山居圖》臺北合璧後兩岸文化交流的又一盛事,可以告慰那些搶救古籍的先輩們,並且彰顯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

  《玄覽堂叢書》分初、續、三3集,共收錄珍貴古籍63種附8種,其內容以史學為主,包括邊疆史志、典章制度、雜史傳記等,亦兼收子部與集部書。其中續集《倭志》中錄有明陳侃《使琉球錄》,是較早記載釣魚嶼(即釣魚島)屬於中國的文獻之一。三集所錄清抄本《蹴鞠譜》證實了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1946年,蔣復璁先生屬著名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先生撰《玄覽堂叢書提要》。歷經數年,顧廷龍為《玄覽堂叢書》每部書都撰寫一篇提要,此次展覽將提要與《玄覽堂叢書》及其原典配合展示,以體現更深層次“合璧”之意。由於歷史變遷,該書今分藏于北京、南京、臺北三地。

  鄭振鐸等先生在秘密蒐購古籍過程中,書信往來頻繁,此次展覽中部分書信原件也首次聯合向公眾展示。

  另外,臺灣漢學研究中心主任曾淑賢將參展複製書贈送給南京圖書館永久收藏。同時,南京圖書館也將1948年出版的《玄覽堂叢書》第三集一整套贈送給對方。

  “明年‘玄覽堂珍籍’合璧展將會移師臺灣。”臺灣漢學研究中心主任曾淑賢透露。她還對兩岸圖書館的合作表達了自己的期盼:“現在網際網路非常發達,我們希望能建立一個平臺,整合兩岸圖書館的資源,這將對推動中華文化是非常有幫助的。”(記者 吳瞳)(完)

分享到:
編輯:段方君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