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父女長沙同窗攻博6載:湖南和臺灣一段傳奇

時間:2012-07-03 10:26   來源:湖南工人報

  不久前,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的畢業生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來自臺灣的徐秀三和女兒徐湛瑢,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2006年,年近七十的徐秀三與女兒從臺灣來到湖南中醫藥大學,6年時間裏,父女倆成為了同班同學,互幫互助,攻讀了中醫內科學的碩士與博士,並於今年同時順利畢業。從一起獲得碩士到一起獲得博士,今年71歲的父親徐秀三和40歲的女兒徐湛瑢,為湖南和臺灣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書寫了一段傳奇。

  湖南之行:緣于對湖湘中醫文化的熱愛

  來長沙之前,徐秀三的身份是臺灣知名的陽宅易學大師,經常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從事手、面相及陽宅指導工作。他還有38年藥劑師的從業經歷,夫人曾經在臺灣最大的醫院榮民總醫院擔任了37年的護士長,女兒徐湛瑢也從事中醫學的理論研究工作,一家人堪稱是“醫學世家”。

  徐秀三的祖籍在廣東省梅縣,到他這一代遷臺已經是第21代。“小時候家裏窮,只能供我讀完初中。從讀高中開始,我就靠自己打工賺學費。”在對傳統國學不斷研究探索的過程中,徐秀三日漸感受到了祖國國粹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並日益對中醫産生了濃厚興趣,産生了系統深入學習的念頭。恰在此時,女兒徐湛瑢也想到大陸來學習中醫學。徐湛瑢當時患有一種病,西醫並沒能治好她,到大陸來學習中醫,既是在專業上的深造,也有可能因此學有所成治好她的病。

  在當時,臺灣的中醫比較局限,主要集中在中醫美容一塊。而湖南中醫藥大學在臺灣享有盛名,大批臺灣學子在湖南學習深造,秉承湖湘中醫精神,懸壺濟世造福臺灣民眾。徐秀三尤其對源遠流長的湖湘中醫文化讚不絕口,從炎帝神農嘗百草卒于炎陵到漢代的蘇耽橘井佳話,張仲景長沙衙門坐堂,從唐朝孫思邈龍山採藥到建國初湖南“中醫五老”李聰甫、劉炳凡、歐陽锜、譚日強、夏度衡的蜚聲全國都是津津樂道。

  然而,到大陸來學習中醫學的這個想法卻遭到了身邊的朋友笑話,“你一大把年紀了還去學什麼啊,難道學好了去跟棺材板説啊!”當時的徐秀三已經65歲了,與夫人退休後生活不錯,兒女也都大了,能夠獨立生活,可以説,應該像很多退休的人一樣,就在臺灣頤養天年就好了。

  執著的徐秀三並沒有聽從老朋友們的好心勸告,他不願意像很多人一樣按照規律走向人生的終點,他喜歡逆向操作,越老越愛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我是越老,學習越快樂,這種樂趣是旁人所無法體會的。”徐秀三就是想像年輕人一樣,健康充滿活力,而且思想不落伍,跟得上時代。在鄭重斟酌之後,他依然選擇了和女兒一起來大陸當學生,學習傳統中醫。

  同班同學:父女倆長沙求學

  的酸甜苦辣

  在長沙的6年時間,徐秀三父女倆見證了北京奧運會、國慶閱兵式、上海世博會,親身感受到了祖國的國富民強,也見證了湖南的“四化兩型”建設,同時生活中也經歷了一些酸甜苦辣。

  初到湖南,徐秀三父女的最大煩惱就是吃不慣。“雖然臺灣也吃辣椒,但並沒有吃得像湖南這樣辣。”於是,父女倆的第一餐飯只好相約去學校外面的長沙東塘商圈吃麥當勞,可他們沒想到麥當勞也是辣的。徐秀三回憶起這段經歷,津津有味地講道:“後來,我們只好跟廚師商量不要放辣椒,廚師也照做了,可炒出來的還是紅通通的辛辣,原來是辣味日積月累地吃進油鍋裏面,廚師一炒菜又透了出來。”可時間久了,這對臺灣父女居然愛上了湖南菜的辣味,現在也變成了無辣不歡湖南菜的饕客。

  對徐秀三父女來説,除了飲食,還有語言上的差異。“剛來時聽課聽不懂。”課堂上,不少老師授課時有很重的湖南腔。“有些老師湖南腔重,而且語速特別快,我都聽不懂他講了些什麼。”徐秀三告訴記者,當時他和女兒甚至都有些慌亂。但當他們看到身邊的同學時,又充滿了信心。“我們是國際學院,讀的是中醫內科專業,我與女兒同班,班上30多個同學中,還有一些來自不同的國家,我看他們連漢語都説不清楚還來學中醫,我本身還能説漢語,難道還學不好嗎?”

  而能和女兒同班同學,徐秀三感到更多的是幸福的時光。徐秀三的視力不好,所以經常坐前面,但有時話還是聽不太明白,或者記筆記時跟不上老師説話的速度。“還好女兒跟我在一起上學。”在徐秀三看來,有一個女兒在身邊,老人是覺得非常幸福的。女兒徐湛瑢早上會幫父親拿書包,晚上會幫他洗衣服,尤其是上課會把筆記記得非常詳細,晚上回來再借給父親參考。因為徐秀三有腰傷,坐久了會腰疼。女兒徐湛瑢每次上課時都會很貼心地帶個枕頭讓父親靠腰,6年間從未間斷。如果哪天不小心忘記了,徐湛瑢也會跑回宿舍,給父親帶來。

  這一切都讓徐秀三感覺到女兒的貼心。而最讓他激動的,則是女兒徐湛瑢的病情在6年中已經基本痊癒。“傳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徐秀三覺得這是給女兒最好的禮物。

  學成返臺:誓要更好地發揚中醫文化

  從碩士畢業到博士畢業,徐秀三父女在長沙堅守了6年。“6年,感覺長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6年前從臺灣剛來長沙時,得到香港轉機,花上8小時,而現在飛機可以直達,只需要兩個小時。火車南站,更是建得像飛機場候機大廳。”説起湖南,徐秀三言語裏透出的滿是親切,“湖南是我的第二故鄉!如果我是一棵可以生根的老樹,我願深深紮根在這裡”。

  在長沙的這幾年,徐秀三父女倆喜歡到處走走看看,體驗祖國的風土民情。馬王堆辛追夫人的神秘與淵博文物,火宮廟比臺灣更絕妙的小吃,張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奇詭景色……都讓他們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

  除了和女兒一起旅遊,徐秀三還利用課餘時間頻頻“走穴”,開拓新的市場。在美洲故事、藏瓏等高檔社區,徐秀山與近百位企業家坐而論道,剖析“識人用人的智慧”;在湖南電視臺《好奇大調查》、《金鷹報》等媒體舉辦的活動中,徐秀三為眾多年輕人就業、為社會名流的姓名、陽宅風水等運用自己所學答疑解惑。徐秀山因此也交了很多好朋友。

  想起長沙的老師、同學和那些老朋友,徐秀三更是捨不得離開這裡。讀博士時,徐秀三的導師是湖南省名中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任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第二附屬醫院院長程醜夫。程醜夫教授經常帶徐秀三坐診,但徐秀三有時卻會“搗亂”。他和教授一起問診時,教授把脈,他則是看面相和手相也可看出病人身體的健康端倪,連教授都覺得神奇。這讓徐秀三有點得意,“教授會説,"我還沒望聞問切,你怎麼就知道了"。但徐秀三卻知道,自己看的只是粗略大概,不知具體病因,也不知如何開處方。因此,他還是乖乖地虛心學習。

  在長沙求學的日子裏,學校對徐秀三和徐湛瑢父女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給予了大力關照。根據他們的專業興趣導向,為他們安排了權威的專家和名老中醫作為導師;考慮到徐秀三年事已高,選派了專人為他進行生活上的服務;讓他優先選擇入住宿舍,提供專門食堂;為他申請、提供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祈福彭磷基獎勵基金等多種形式的獎學金;考慮到他們遠在異鄉情感孤獨,定期組織港澳臺學生進行活動交流等,讓父女倆切實感受到了學校的關愛,感受到了賓至如歸的溫暖。

  此次畢業季,徐秀三的兒子特意從臺灣趕來參加父親和姐姐的畢業典禮。他表示,父親在此次畢業生中是最年長的,而父親不辭辛苦學習中醫的態度,家裏人一直非常支援,並對學校6年間給予父親和姐姐的大力照顧表示由衷的謝意。

  女兒徐湛瑢表示,回到臺灣後,她將會與母親一起研究中西醫結合,並將大陸中醫特色融入臺灣中醫美容之中,更好地發揚中醫文化。徐秀三則會繼續學習挖掘中醫的養生之道。(記者 商艷鑫)

分享到:
編輯:馬迪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