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之行日月潭:一泓有經歷的湖

時間:2012-07-20 09:59   來源:台灣網

  作為臺灣最著名的景點之一,第一眼看到日月潭,不免有些失望。這樣的湖面,這樣的山勢,隨處可見。而那個據説形圓如日、形觚如月的日潭和月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十分勉強。可是從導遊的講解中得知,1999年,日月潭經歷過一場翻天覆地的地震。我這才意識到對它的認識過於膚淺,這條靜靜流淌著的湖,暗涌著激流,蘊含著生機,是如此的深邃,如此的動人心魄!

  以前的日月潭有著涇渭分明的日潭和月潭,住著臺灣人數最少的原住民--邵族,坐擁日月同輝的龍脈之尊,卻過著刀耕火種的簡單日子。這裡不光山清水秀,而且資源豐富,山中盛産名貴藥材鹿茸、鹿血等。邵族人長于狩獵,待人實誠,十分好客,每有客人迎門,總是不吝奉上鹿血酒。據説宋美齡飲用鹿血酒後,還無意中治好困擾她半生的皮膚頑癥。因此,宋美齡十分鍾愛這裡的山水和族民,在這裡建有一座行宮,每年過來居住兩個月之久。而且到現在為止,邵族還享受著許多優厚的待遇。

  與這些有根有據的傳聞相比,兩個情投意合的姐妹投水化潭的傳説,似乎更動人。在中國的民間傳説中,相約赴死的愛情早司空見慣。千百年來,人們憑吊著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淒美愛情,卻沒人念及那失去親人的白髮父母和同胞姊妹。而這個傳説,卻讓親情在與愛情的較量中佔了上風。

  登上四面環水的“珠仔島”,極目遠眺,日月潭如一名處子,倣若靜守在這裡千年了。而順著導遊的指端,我們處處可覓斷垣殘壁的遺跡。那突兀在湖心的小島原是半坡山體下陷所致;那斜插拂水的垂柳當年曾連根撥起;那四檐飛翹的廟宇可見年代不一的油漆……所有這些,都在時光下隱匿下變得平靜、自然而貼切。就象那位賣了30多年茶葉蛋的阿婆的臉,波瀾不驚,從容和善,卻有一種格外的滄桑美。

  在日月潭的一座小關廟裏,我意外地發現一幅宜昌畫家汪國新的書法,汪先生以畫著稱,字尚是其次,但這幅書法卻被臺灣同胞恭奉在上位。我不免為這位同鄉自豪。記得與汪老師閒聊時,他曾説過,書法大家寫書法,從來都只寫繁體字。站在沿用繁體字的臺灣,回想起汪老師那句話,我猛然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我們的後代都不要忘記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繁體字,因為就是一個個端正的方塊字,卻包涵著大千萬象,世間百態。仿佛所有經歷過的山繁水復、滄海桑田,都歸於這一豎一橫,一撇一捺中。(台灣網宜昌市通訊員佟茜潔)

分享到:
編輯:郭慶娜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