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滾圖

林為民追憶父親林正亨烈士傳奇式的一生

2018年09月04日 16:19:2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林為民接受記者採訪。(台灣網 郭曉康 攝)

  台灣網10月24日北京訊 (記者 郭曉康)“三代民族英雄,百年臺灣世家。”這是後人對霧峰林家的讚譽。10月24日,由臺盟中央宣傳部主辦的“臺籍抗日誌士、臺盟盟員林正亨烈士圖片特展開幕式”在北京林獻堂抗日事跡陳列館舉行。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黃志賢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北京石景山區委副書記李文起,北京市臺盟副主委蔡勉,承辦與協辦單位代表,林正亨烈士家屬代表、林正亨長子、北京林獻堂抗日事跡陳列館館長林為民等在會上致辭。

  開幕式結束後,林正亨烈士長子林為民為大家介紹林正亨烈士的親筆書信及英勇事跡。林為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起父親林正亨時仍滿懷崇敬和自豪。

  他是臺灣第一家族——霧峰林家的第八代傳人

  據史書記載, 霧峰林家從第五代林文察開始,成為清代著名臺籍將領,曾協助平定小刀會,並於閩、浙、贛等地領軍對抗太平軍,最後戰死於漳州萬松關。林文察之子林朝棟,曾參與中法戰爭臺灣基隆之戰,擊敗法軍,還協助劉銘傳在臺辦理新政,于甲午戰爭後支援籌組“臺灣民主國”抵抗殖民統治,他率領的部隊也成為臺灣抵抗日本的重要力量,後因寡不敵眾,舉家遷至廈門,病死於上海。霧峰林家第七代林祖密,長期追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深受其賞識,和蔣介石同時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還被孫先生親自委任為閩南軍司令和大本營參議兼侍從武官。1925年他不幸被反動勢力殺害,年僅48歲。

  他也是棄筆從戎、保家衛國、錚錚鐵骨的漢子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林正亨選擇棄筆從戎,考取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4年,林正亨奉命入緬作戰。1945年春天,遠征軍從緬北打到緬中,在一次戰役中,林正亨帶領的連隊被日本兵包圍,子彈打光後,他和全連戰士與日本鬼子展開肉搏,他以一敵八,刺倒幾個鬼子後,負傷十六處昏死過去,戰友們從死屍堆裏將他背出,送進戰地醫院,做了兩次大手術,才從死亡邊緣把他挽救回來,但他兩手傷了筋,已成半個殘廢人。

  林正亨在抗戰勝利後寫給母親的家書,可謂血淚真情,上面寫道:“在這神聖的戰爭中,我可算盡了責任。臺灣的收復,父親生平的遺志總算達到了,要是有知,一定會大笑于九泉。我的殘廢不算什麼,國家能獲得勝利強盛,故鄉同胞能獲得光明和自由,我個人粉身碎骨也值得。請母親不要為我殘廢而悲傷,應該為家族的光榮而歡笑,你並沒有為林家白白教養了我,我現在成了林家第一勇敢和光榮的人物。”

  他是蔣介石下令槍決於馬場町的第一個臺灣人

  1949年國民黨軍在大陸兵敗如山倒,蔣介石為固守臺灣開始大肆捕殺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釀成黑暗、血腥的白色恐怖。1949年8月18日淩晨,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前夕,林正亨在臺北家中被捕。考慮到他是國民黨元老之子,蔣介石派陳誠到獄中勸降,許諾只要他肯“悔過”,即可釋放出獄,林正亨卻不為所動。1950年1月30日,35歲的林正亨在臺北市郊的馬場町刑場英勇就義。

  他也是“寧可站著死,絕不站著生”的中國人

  林正亨犧牲後,難友們將他在獄中為孩子們剪的精美紙花,以及他赴刑場前在牢房地板上所刻的絕筆詩帶出,題為《明志》的詩這樣寫道:

  “乘桴泛海臨臺灣,不為黃金不為名,只覺同胞遭苦難,敢將赤手挽狂瀾。奔逐半生勞心力,千里河山不盡看,吾志未酬身被困,滿腹余恨夜闌珊。”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革命烈士證明書》追認林正亨為革命烈士。(完)

  林為民為大家介紹林正亨烈士。(台灣網 郭曉康 攝)

  林正亨烈士親筆書信、親手剪的紙花。(台灣網 郭曉康 攝)

[責任編輯:趙苗青]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