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建省委書記:深化閩臺經貿合作 促進兩岸共榮

2013年05月17日 11:14:00來源:福建日報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福建省要切實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勇於開拓創新,力求在深化閩臺經貿合作上取得新成效,更好地服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更好地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閩臺經貿合作面臨難得歷史機遇

  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新階段,閩臺經貿合作面臨新的機遇。福建與臺灣歷史淵源深厚,不僅具有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等獨特關係,而且閩臺經貿合作起步早、覆蓋範圍廣、涉及領域多、融合程度深。歷史表明,兩岸關係和平穩定,閩臺經貿合作就會興盛繁榮,互惠互利;兩岸關係出現波折,閩臺兩地經貿合作則會蒙受其害。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不斷鞏固和深化,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成功實踐,使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切身感受到交流合作、互惠雙贏的好處,也為閩臺經貿合作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帶來新的機遇。1979至1985年的6年間,閩臺貿易額還不到3億美元,而2012年閩臺貿易額已達到120億美元。截至2012年底,福建共有臺資企業6000多家,實際利用臺資居大陸各省市第三位,雙方貿易總額已超過1000億美元,臺灣已成為福建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近年來,福建的企業也積極到臺灣投資興業,目前福建赴臺投資企業35家,投資額1.63億美元,赴臺投資企業數與投資規模均居大陸首位。隨著ECFA、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等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建立,兩岸經濟關係逐步進入正常化、制度化、機制化軌道,兩岸經貿合作的環境和條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優越,前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光明。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日益崛起,使得閩臺經貿合作具備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潛力。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十一五”期間福建經濟總量翻了一番,綜合實力大大增強,基礎設施條件和産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加上福建優越的生態環境、市場環境和未來的産業佈局,為深化閩臺經貿合作提供了紮實基礎,後發優勢日益顯現。當前臺灣正在啟動“黃金十年”和“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而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經過幾年建設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國務院在批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之後,又相繼批復了《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和《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等,福建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前沿平臺作用進一步凸顯。

  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深化閩臺經貿合作更加必要與迫切。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同樣給兩岸經濟尤其是臺灣經濟帶來巨大壓力。通過密切和深化合作,兩岸在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上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就閩臺經貿合作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4年間,臺灣對福建出口額達311.12億美元,年均增長10.6%;福建實際利用臺資達101.68億美元,佔福建實際利用外資的42%。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持續,世界經濟格局正在加速調整和變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兩岸不斷加強互利合作,有利於共同抵禦面臨的挑戰,實現長遠發展。閩臺兩地在發展階段、産業結構、資源稟賦上有相當的互補性和合作優勢,決定了雙方合理配置資源、進行有效分工、實現互利共贏的必要和可能。通過加強經貿合作,使海峽西岸和東岸的優勢得到有效整合、最大發揮,實現互利共贏、融合發展,從而形成一個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後新的具有強大內在動力的新增長極,這將大大提升閩臺兩地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乃至全球經濟分工體系中的競爭力。

  二、紮實推進閩臺經貿合作取得新成效

  面對新形勢和挑戰,福建將按照政策上同等優先、措施上務實求進、方法上先易後難的原則,謀求互惠互利、共生共榮的合作新格局。

  著力提升製造業合作的層次和水準。臺灣前100家大企業已有60多家在閩投資設廠,形成電子、石化、汽車等千億産業集群。但總體來看,目前在閩臺資企業仍以勞動密集型加工裝配為主,企業及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為有限。按照《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的建設東部沿海先進製造業基地的目標,福建將加快實施閩臺産業對接轉型升級計劃,健全兩岸産業搭橋對接機制,共同建構垂直與水準分工並行的産業合作體系,提高加工製造業的附加值。一是推進現有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加大對臺資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的支援力度,引導企業增資擴産,推進技術改造,擴大産能、擴大市場、擴大效益,實現新一輪發展。二是拓展産業高端價值鏈。以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石油化工和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為重點,依託龍頭骨幹企業,強化産業鏈關鍵環節合作,做大做強産業集群,培育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和民族品牌。依託海峽兩岸農業試驗區、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臺灣農民創業園,深化優良品種、生物技術、農産品精深加工等合作,發揮好臺灣農産品物流中心的窗口作用,建設一批園藝産品、畜産品加工出口示範基地,增強農産品出口創匯能力。三是積極推動産業融合發展。推進由單純的項目合作,向聯手制定標準、共同拓展國際市場方向延伸。鼓勵閩臺企業相互持股,加強技術合作,共建産業標準,在生産、研發、品牌、行銷、物流等産業鏈上全面合作,結成産業聯盟,共用市場通道,抱團進軍國際市場。

  著力突破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合作。臺灣的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具有業態結構、市場開拓能力以及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優勢,産業基礎較好。近年來福建的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也相當迅速,是臺灣企業向外拓展空間的重要區域。在新興産業合作上,福建將充分利用世界科技進步和臺灣高新技術企業向島外拓展帶來的機遇,加強閩臺高新技術園區對接,重點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海洋經濟、服務外包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合作。在金融業合作上,福州、廈門目前正在加快建設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泉州則是全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對臺灣金融資本進入實行了優惠措施。我們將進一步支援閩臺金融機構雙向互設、相互參股,鼓勵臺資來閩設立各類金融機構,在設立合資證券公司、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方面先行,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為閩臺實業合作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在物流業合作上,積極推動兩岸主要港區對接,支援兩岸保稅港區、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加強溝通聯繫,共同加快建設兩岸物流合作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在服務貿易合作上,福建將著力推進會計、養老、會展、視聽等領域先行對臺開放。加快建設兩岸服務外包合作示範區,積極吸引臺灣企業服務外包轉移,聯合承接全球軟體開發、數據處理等服務外包。鼓勵臺胞設立獨資醫院、個人診所、休閒養生機構。推進圖書出版、創意設計、工藝美術等文化産業合作。

  著力優化合作的區域佈局。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先後批准設立了包括廈門經濟特區、平潭綜合實驗區、臺商投資區等在內的眾多涉臺經貿合作載體平臺。福建將進一步加大對這些園區的支援力度,完善相關政策,改善服務環境,發揮這些載體平臺在促進兩岸經貿合作中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其中,平潭綜合實驗區是中央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時期批准設立的特殊區域,在對臺合作方面擁有許多特殊優惠政策。實驗區設立三年來,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超常規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邁出新步伐,已初步具備了大開放大開發的條件,下一步重點是統籌抓好三次産業協調發展,推進兩岸産業深度對接,推動建立兩岸共同市場。我們將以實施《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為契機,立足探索實踐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受益“五個共同”兩岸合作新模式,認真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大“放地、放權、放利”的力度,積極吸引臺灣高新技術産業、新興産業和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推進臺灣企業總部基地、商務運營中心、商品交易市場等建設,大力培育兩岸航線。以建設自由港為目標,加快實施全島封關運作,啟動“分線管理”的海關監管模式,著力推進投資貿易、人員往來、旅遊購物、金融服務等方面的便利化,努力把平潭建設成為兩岸經濟深度融合的實驗區。

  三、積極營造閩臺經貿合作良好環境

  中央鼓勵支援福建在對臺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試,也就是希望福建在對臺交流合作的政策、途徑、制度、模式上大膽探索、先行一步,為兩岸交流合作開闢新路、拓展空間、創新機制。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對臺方針政策,凡是對深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的事情,凡是對兩岸同胞有利的事情,我們都將盡最大努力去做,並且努力做好。

  推動政策落實與創新。認真落實國家賦予福建的對臺特殊優惠政策,特別是要在改進運作方式、加強督促檢查上下功夫,發揮政策的最大效應。積極研究出臺鼓勵和支援臺商臺企發展的具體措施,著力在稅收、用地、融資等方面尋求創新突破,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用足政策。

  完善合作長效機制。立足互利互惠、著眼合作雙贏,健全商務、海關、檢驗檢疫、稅務、金融、港務等部門聯繫機制,為閩臺經貿合作提供便捷服務。積極發揮民間組織的橋梁作用,與臺灣主要工商團體和行業協會建立常態化聯繫機制。推動地方對地方、園區對園區、企業對企業、協會對協會、港區對港區的溝通合作,共同研究産業協同發展,共同促進雙向投資,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共同構建産品創新研發平臺。

  優化投資創業環境。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原則,以落實《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為契機,紮實開展“臺商服務年”活動,完善臺資項目直通車服務,加強重點臺資項目的跟蹤協調,完善臺商權益保障協調機制,維護臺商臺胞在福建投資經營的合法權益,努力為臺灣同胞創造更好的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使福建成為兩岸同胞共同創業的樂土,共同生活的家園。(2013年第10期《求是》發表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尤權的文章《深化閩臺經貿合作 促進兩岸共同繁榮》)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